探索灵魂与垃圾代码: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独特之处
1. 灵魂与意识的映射
在探讨意识与灵魂的关系时,我们先回顾一个著名的场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一次演讲中,高高举起一根人类股骨,指着大腿骨上骨折愈合的部位,她认为这比陶罐或工具更能代表文明的开端,因为这意味着一个社群曾照顾过受伤的成员。
在心灵哲学的历史中,心智和灵魂常被混为一谈。如今知识界对宗教的排斥促使我们更精确地思考。如果从广义上讲,心智对应着意识,那么灵魂与之有怎样的关联呢?
意识的哲学定义是体验感受性的能力。在机器人领域,自我意识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细化。霍德·利普森的机器人像幼儿一样,通过试错学习身体的运动,它们能够绘制自身空间的心理地图,以实现物理移动。这种能力让人类能够对陌生物体进行评估并移动它,这就是所谓的“零样本”学习。
利普森的方法比AlphaGo更能解释突现论。因为当考虑到意识对身体和大脑日益复杂的物种生存的重要性时,自我意识的进化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普林斯顿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格拉齐亚诺所说的“半神奇的自我描述”,对我们日常寻找食物和躲避捕食者至关重要,而学会下围棋则是后期的奢侈品。
从突现论者的观点来看,当人工智能面临的任务和其线路的复杂性使其必然需要时,它自然会在适当的时候进化出意识,以履行其功能。人工智能最终能够将感受性作为数据来体验,比如欣赏红色,因为其逻辑中被编程了相关的背景信息。但这是否能将中文房间里的计算机变成一个人呢?从法律角度,根据博斯特罗姆的规则,一旦人工智能具有感知能力和智慧,它就应享有完全的道德人格,并在法律上得到充分保护。然而,我们都会认为,人工智能学会欣赏红色与人类自发地欣赏红色之间存在质的差异,就像法语中“savoir”(知道)和“co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