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弱束缚电子理论及其在电离能计算中的应用
1. 引言
在化学、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中,原子能级和电离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质。电离能的定义涵盖了最弱束缚电子的概念、能级与电离极限的概念、量子化学中电子能量零点的选择,以及系统总电子能量等于连续电离能之和等内容。一般来说,将一个最弱束缚电子从自由粒子(原子、分子)的某个能级完全移除所需的能量,即系列极限与该能级的能量差,被定义为电离能。
电离能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如光谱学、电子碰撞、光电离等方法,相关数据已被收集在手册、语料库和数据库中。然而,对于原子序数较高的原子和高度电离的原子,实验数据相对较少,存在较大的数据缺口,这也成为了当前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热点。
2. 电离能的计算方法
许多理论方法被用于计算原子能级和电离能,包括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RCI)、相对论多体微扰理论(RMBPT)、相对论耦合簇(RCC)、多组态狄拉克 - 福克方法(MCDF)、R - 矩阵方法、密度泛函理论(DFT)、最弱束缚电子势模型理论(WBEPM理论)等。
以Jursic为例,他使用从头算方法(HF、MP2、MP3、MP4DQ、QCISD、G1、G2和G2MP2)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B3LYP、B3P86、B3PW91等)计算了碳、氮、氧和氟等第二周期元素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并对计算值和实验值进行了比较,评估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
从多个对比表格中可以大致看出各方法目前所能达到的精度,其中WBEPM理论在计算原子电离能(基态和激发态)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以下是部分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对比表格:
|方法|优点|缺点|适用场景|
| ---- | ----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