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文章平均质量分 65
普通网友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雷家林:这些将帅的字都写得好!
这些将帅的字都写得好!不能让江淅人独领风骚,我们湘人的字也写得好!湘人多武官,会打仗,亦会读书写字,那也是有渊源的,既有方阵(印排布算)如欧阳询,亦有游击(笔走龙蛇)如怀素,欧阳询在唐朝的影响,恐怕是多方面的,史传其六体皆备,楷、行外,篆隶都写得不错,上图便是欧阳询的隶书,日本《朝日新闻》报头便是集大欧《宗圣观记》字而成,其字远远流布高丽东瀛。欧阳询长于楷书,被称为欧体,行书亦有特色,同样是犀利峻削,清劲洒落,有一种山林云水的韵致。怀素书法欣赏。此幅作品较自叙帖理入晋人格,不落于常人以为的那种狂怪、纵放。原创 2024-11-17 10:40:23 · 960 阅读 · 0 评论 -
雷家林:户外书法早于宇内书法
今天一些古老的少数民族或者在边远地区有的汉民族的一些部落还会保留这些现代人看来荒唐的节目,往往在一个空旷的村落场地中,也就是屋宇外的空间中,进行这种神圣的活动,在今天的央视走遍中国的节目中,还常常看到与此相近的节目,正是远古中原人常常有的节目,是一种常态。打猎,迎娶,征战,建宇,一切远古重大的部落活动,总有先行的宗教仪式,自然有占卜,有书写记录,这就是早先的户外书法样式,书法的诞生,不仅与画同出一源,亦先是户外诞生,至少在更远的荒古时代,地与石壁是画与写的最先天然媒介。唐六如的诗也不错,我写了又写。原创 2024-11-16 21:19:39 · 207 阅读 · 0 评论 -
雷家林:穿越亚洲与欧洲的艺术之桥
清明上河图》的桥应当祖级的桥,在宋朝,比如南宋的临安,桥的数量与名号是有文字的表述,这个我在《宋画哲学》的文字中引用一些,这种古代的桥的阵图、声势,恐怕是世界各洲地域少有,临安地处在江东地势低的地带,水网密度是没说的,自然古代的桥匠们有了用武之地,无论是木质的与石质的,抑或是两者混合的结构。艺术家的画笔下的桥,当然有对于这种设计与建设者的赞美与民族情怀的意义在内,但更多的是一种意象与情感的抒发,画里的桥是心灵的联系的纽带,是一种乡愁的维系,这在陈逸飞吴冠中的作品中可以读出这种奇妙的意味与韵味来。原创 2024-10-28 09:39:52 · 634 阅读 · 0 评论 -
美术圈常常画的俗称“海盗”的石膏像,真名是谁?
黄楷夫:古罗马戏剧到了尼禄统治时期,由每次都有多达五万观众参与观看的真人血腥杀戮表演完全取代了之前从古希腊流传过来的高度虚拟表演,但尼禄皇帝的老师,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人物塞涅卡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尽管戏剧并不是他的主要成就,但他创作了九部悲剧,给古罗马的拉丁戏剧画上了一个可以向后人交代的句号。家林微评:楷夫兄知识渊博,所知甚多,"海盗"原为塞涅卡,我也刚刚知道,当年在学校画素描石膏像,此像确常被同学称为海盗,那样子也像,对于古代的圣人、学者,还真不可以像由心生,丑的心不一定丑,美的心不一定美。原创 2024-10-28 07:51:10 · 521 阅读 · 0 评论 -
烧火棍——祖先写字画画的神器
在远古,生产力不发达,工具简陋,自然绘艺工具与书写工具不先进,自然也形成这种简明的艺术风格,今天的人用斯棍画画,算不算返祖呢,当然不是,究竟是时代不同,工具相同而意念不同。远古的先民,居在山洞,用树枝(棍子)生火,烤肉,取暖,驱离猛兽,闲下来就是用没烧完的树枝乱写乱画吧,他们不会像我们今天的人有功利之思,他们用烧火棍画在洞穴的石壁上,就当是开心而已,没有千载之想,虽然我们今天的人把洞穴艺术珍重尊敬,但古人的想法可能是玩玩,或者是一种玄术,画动物就是为了狩猎时能够顺利猎取它们吧。雷家林简明风格的水墨作品。原创 2024-10-23 09:14:23 · 211 阅读 · 0 评论 -
以诗化心灵阅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山不转水转,其实山之静是形势上的,内蕴中并不少动感,有纹理的皴法增添此种动感视觉的发生。王维诗意其实是充满画境的,黄公望的作品却是诗意盎然,可与《终南山》诗两相映证,秦地与吴地,有何的分别,吴地为历史上的泰伯隐居开耕之地,泰伯为姬家的血脉,周人兴于秦地,三秦的山川面貌异但与吴地在情感与文化文明上,并无分别,中心与边区,有时在变幻之中,边区更象世外桃源,实际上元代的士子,在当时的情形下,完全地坠入对世外桃源的沉醉之中,所唱的散调如此,画出的境界如此,青山绿水成为麻醉的良药。原创 2024-10-14 14:25:06 · 172 阅读 · 0 评论 -
朱瞻基--画三阳开泰图的太平天子
从宣宗的像上看,经过五代的转世,朱元璋的那种难看的尊容得到改善,不再丑陋,而是有点英俊之气了,此时画工画这位同行的帝王,应该是基本忠于原模特的特征,而不是画朱重八时那般的掩饰。朱瞻基的书法晋唐风韵浓郁,与其画风格调子十分的和谐统一,要知道的是清帝后的书法,却是面目全非的另一番景象,有时让其后人如启功先生不敢观,不敢读,为其先人感觉羞耻,确实那些中华文明的书画古迹,往往被好事的清帝污染得面目全非。原创 2024-10-14 14:19:22 · 619 阅读 · 0 评论 -
雷家林:非洲艺术的黑元素
棕色古铜色的木雕色泽凝重,有时有点黑,这十分合于非洲民族的肤色,或者是他们的本色,也是他们看重的颜色,至于造型,却完全与生活相左,夸张而朴质,有点蠢拙,看起来是幽默的,有趣味的,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能够想古代中国楚地的巫风艺术,比如面具之类的,有某种奇怪而神秘的感觉,因为到了现代,具象的艺术衰落,故非洲艺术的地位转为提高,这是时代所然,如果时间倒退一下,人们仍然不会看重这些,就象征服者不看重其人种一样。年轻时博者观过一次非洲艺术展览,那个国家叫毛里求斯,只是记忆依稀了。原创 2024-10-14 08:48:47 · 298 阅读 · 0 评论 -
埃及艳后的国度,绘画人物首部崇尚侧面
古老的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十分的悠久,而她的艺术,亦是十分的古老,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一望便知而不会淹没在世界艺术的平庸之中,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大方而伟大,干脆而真爽,简明而宏伟,当然这些艺术是其民族血泪而凝成的,如中国的伟大的墙(长城),埃及艺术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是无法读清晰的一部大书,充满神秘的深度,金字塔,狮面人像,人类早期的景观艺术,至今让人神往,只感受其的伟大,却无法真正地读懂,不过读不懂也罢,看不真切的意味是更能让人觉得人生的意义,永远是未知的,所知的仅仅是表层的意味。原创 2024-10-14 08:40:45 · 273 阅读 · 0 评论 -
敦煌艺术--中西合璧的经典
一段时期国人试图用金钱购回流失的国宝,如圆明园的生肖首像,愚以为世事难测,不若任其自然,文化的创造国不一定是拥有国,失落的艺术散发的魔力在侵袭接受者人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产生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力量,印象主义的发端在英国,英国又是获中国文物较多者,其水彩画近中国风格,不是偶然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是丝绸之路带来的结果,当然还有其它洞窟的艺术,问佛西来,这个西来,其实是西方文化的侵入,早已有之,当然这种侵入是善意的,是东方人主动寻找的结果,当年的汉朝班超投笔从。东土的造像,往往貌若女子。附文章《中国艺术的魅力》原创 2024-10-14 08:28:33 · 832 阅读 · 0 评论 -
一幅宋代绘画中看中国花道
有花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诗人写花,插花,当然不仅仅是用容器,有时平常的花,比如菊花,直接插满头,这样的诗人有点疯疯颠颠的,聊发少年狂的感觉。有时一枝梅盛于容器也算花艺,这其实是文人的一点寄望,“驿寄梅花”与“鱼传尺素”是一样的,花代表自己的情感,一切全在不言中,有时拈花的感觉会更好点,花与君子,花与人生,花与社会礼仪,似乎无法离开,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梅,但诗经里的人们对花的喜爱,还是在折取一枝的状态,到了屈原的楚辞里,花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成为自己的装饰品,不仅用在自己身上,还装饰在自己居住的周围。原创 2024-10-13 10:23:55 · 618 阅读 · 0 评论 -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说唐朝战马艺术
此幅为赵佶临唐画),而没有自己的个性,亦没有昭陵六骏的霸气,同样没有曹操孙子曹霸的骨感,总之缺少骨力而多肉罢了,不仅是艺术的意味,恐怕还有内蕴的意味,一个人的书法看出一个人,一个时代的马看出一个民族与群体的力量强弱,一个时代的画马形象同样能窥视一个时代的大体力量,当然,艺术的马只是象征意味的,不会等同一个时代的形势,但另一方面,马如龙,是战争的骄子,是尚武精神的体现,所以历代的有为帝王重视养马,同样重视马的艺术再现与表现,无任是雕塑还是绘画还是诗文,均是此风尚的体现。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原创 2024-10-13 09:37:04 · 125 阅读 · 0 评论 -
展子虔《游春图》中的中原风俗
远古的中原那些美好的风俗,尤其是临河沐浴,蕴含有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意味在其中,让人们在春光明媚的时节,走出屋宇宫室或城市,走进大自然,感觉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春水碧波,两岸又绿,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世间的一切美好呈现在人们面前,于是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或荡舟或汤浴,登山临水,观郊外的优美景色,远山如黛,白云在岭,过小桥,经禅寺,寻幽探胜,获得无穷的乐趣。”此诗未免太伤感了些。”此语虽然为曾点说出,正是孔子心里所想并赞同的,此是儒家传统思想的一个十分放松的部分,此风对魏晋风流,竹林七子的影响是深刻的。原创 2024-10-12 08:49:49 · 943 阅读 · 0 评论 -
《北齐校书图》中形同性感的校书郎
北齐是一个被人们认定为十分性乱的王朝,二十八年短暂的时光,皇帝乱性荒唐,玉体横陈的儿戏全出现在这个时代,同时又是有点重视文化与法律的时代,尽管宫中春光无限,但一些正经一点的活动还是存在的,不管是装点门面也好,还是真心重视文化也好,图中的场景确实是北齐王朝较为正面的一面,但在有些读者看来,那些秀才们或校书郞们放浪形骸的样子觉得有点情色与性感,那服饰象“背背佳”,还有的象“透视装”,其实是承传魏晋风流的汉服,或者在朝的文人还有点竹林七贤的风范,但也只是近似罢了。《北齐校书图》中形同性感的校书郎。原创 2024-10-12 08:42:30 · 89 阅读 · 0 评论 -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里的锦绣巴山蜀水
皇室流离的队伍所到之处是佳木葱胧,郁郁的青松,红白的花树立于道旁,流水淙淙,白云绕岭,山势险而峭,有的如剑刺破青天。右上角处还有平缓的远山,云海充满。读过李白诗《蜀道难》印象,仍然是有点抽象朦胧,那首诗的意境里其实不泛对人生现实的批评,与杜甫相比,李白对现实的批评总是借助远离朦胧的意象,所以其诗被称为浪漫主义,但浪漫主义诗作对于现实的批评并不会减于直接的现实主义诗作,同样这幅被名为《明皇幸蜀图》的青绿山水作品一度被认为是宋代的《关山行旅图》,后来认定是表现唐明皇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地的场景,定为今天的名称。原创 2024-10-11 13:37:34 · 735 阅读 · 0 评论 -
《芙蓉锦鸡图》的美学意义
以前读宗白华的美学文献,记得他说中国古代的文献是探不完的宝藏(大意),确实如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遗迹往往又是美学阐解的对象,面对著名的《芙蓉锦鸡图》,必须发挥充分的联想来窥探其中的美学意义,最好我们不要把它看成一幅简单的花鸟画,而是一个王朝的征象为好,而且那首诗的意义同样不同寻常,如四句偈: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毛。山鸡是未来的凤凰,而今有点将要浴火的意味,在霜风中傲然,第二句是特写主体形象,第三句写主体对象的风范与德性,后一句子似乎说此华丽的凤鸟还有点的闲适安逸,悠然于紧张而萧然的秋风中。原创 2024-10-11 13:32:56 · 512 阅读 · 0 评论 -
董源《潇湘图》的文化玄远幽深之境
与北国风光相比,平缓的江南确实是平淡天真的,观《潇湘图》,只是水边相送,渔子张网,离人的愁绪与渔乐的劳作并在一个图景中,前景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萧萧芦荻,鳞鳞波光。就文化人来说,或者有治世之才的文化人来说,早先的屈原就以此邦为安身之地,而且是在神奇的潇湘之水中,接着杜甫也来了,一只飘泊的船在沅湘荡来荡去,收获诗意的鱼儿,载满船舱,在水上老去,先是葬于三湘四水的山边,后来才迁到故土,但留下衣冠坟。不以山之奇怪为美,而在一个文化的底蕴,这正是潇湘胜地人文的现实体现,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以上为《潇湘图》局部。原创 2024-10-11 08:50:49 · 172 阅读 · 0 评论 -
清明上河图--梦里水乡故都,熙熙攘攘,万种风情
四月清明的东京看起来有点炎热,无任城区与郊外,均是风情万种,看起来象是一个赶集的日子,对于现代人看来连排的,低沉的木式结构屋舍布满的街道,仿佛在其它的现代中国的乡村城镇与一些海外的邦域还能见到,这就是当年的宋京,熙熙攘攘的都市,不见一个管理者,当然那时京城人口也不多,不过五十万左右,一切无为而治,看似纷然又是十分的井然有序。七十二行,各色人物,士农工商,在图中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当然图中并没以皇宫为主体,至少以保存下的部分看来,是以草根人民为主要表现对象,与日本江户城市文化的情景相近。原创 2024-10-11 08:43:22 · 176 阅读 · 0 评论 -
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读出国人的灵魂
宗炳的“卧游”理论,使得许多不想做徐霞客的古人们愿意窝在一隅,望着南墙与障屏,或者置于桌几上阅卷的方式,神游故国,多情应笑,这么卧在床上其实早该是白发忽满头了,那画中真是心境中的秦人村啊,千里万里之江山,中有嵯峨的群山,茫茫的湖海,屋舍俨然,渔人小舟,对于退思的强人来说,这是多么美妙的桃花源。大宋的江山美好如画,在此图足以得到印证,亦是天子的欢喜,把它赐给大臣,虽然不是清廉的,仍反映赵佶先生的是自我感觉良好,爱江山,画江山,当然也爱美人,会美人,比如李师师,不仅在民间与其幽会,还被召入宫中。原创 2024-10-10 11:50:03 · 592 阅读 · 0 评论 -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虽然按照中国的长卷阅读方式应该是从右至左,但我们读此画时不妨打破此一成规,把左边的看成走在前面的牛,此牛双角向上向前弯曲,形似西藏的牦牛,常常出现在吴作人的水墨作品与董希文的油画作品中,头鼻系上绳,如家养之兽,侧面取象,牛首魁然,身子壮健,还有点丰满,此正是唐朝的风范,与仕女帝王图中的美人天子的丰满与魁梧的作派相同,牛之骨骼纹路清晰坚实,用坚实的墨线勾勒出皮质的纹样,生动而引人注目。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觞,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由是观之,物无逾者。原创 2024-10-10 11:42:04 · 954 阅读 · 0 评论 -
婴戏图里的中华文化内涵
自然规律是肉身会老,但心灵可以不老,老子一出世就老了,那只是形骸上的老,但他的心灵,思想不老,教会人类不要作亢龙,不要刻意去长大,不要过分的成熟,保持稚气,保持童贞,保持人之初的本来,回到童年,在“六一”这个节日里,真正的儿童在过自己的节目,老了的人同样可以过自己的节目,回到童年,会获得心灵的欣然。在远古有一个国王,是其母踏什么迹而有孕而成,以为不祥而成为弃儿,但此弃儿马牛都不忍伤害,经过十分的折腾,最终成为一个开国的王者,婴儿的力量就是众人护持,最小就是最大,同样初生的牛不怕虎,无知便是无畏。原创 2024-10-07 09:50:19 · 789 阅读 · 0 评论 -
宋代《四美图》画的哪四个美人
为什么是四个,“四”的数字在古人中用得频繁,岁有四季,佛说四大皆空,诗句以四句为一章节,东西南北四方,四实为吉祥圆满之数,今人以为不吉如“死”,难道今人智慧不如古人?实际上在早期中国绘画里,如唐代的仕女图中,如《捣练图》里是四人一组的,捣练者四人,展练者四人,呈环形运动状态,《四美图》有同样的倾向。宋代《四美图》为故宫原藏品,现为美国私人藏品,所图四美人三人向一人背,着唐时装束,一衣绛色,一青衣,一素缟如韩国服,一绿衣,皆披帛襦裙,手持器物,意态闲雅,雍容华贵。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原创 2024-10-07 09:11:42 · 788 阅读 · 0 评论 -
李唐《采薇图》所表达的故国之思
高士所背靠的峭壁之用大劈斧皴法,呈现出的岩石肌理,借以表达画中主角的坚毅与沉着,白衣的伯夷叔齐用深沉的墨与色衬出亮度显示其高洁之意。有的艺术品能够让人开心浪漫,或者快乐,主要是内容与形式而言,如果多买胭脂画牡丹或美人图,当然会有众多的欣赏者,但总有一些严肃深沉的作品,李唐的《采薇图》便是这种有思想内含的画作,表达画者南渡后的忧愁惆怅心理,历史上的伯夷叔齐对于改朝换代是采取抵触情绪的,实际上历代的城头变幻大王旗时,有人归顺,有人隐居,有人归天,成为一个十分正常的保留节目。强过隔江犹画胭脂色的画人。原创 2024-10-06 08:26:24 · 324 阅读 · 0 评论 -
南唐情色与谍报的《韓熙载夜宴图》
线条十分的流畅飘逸,所图女子之相如仙女一般的美丽。按理,这幅画只是为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提供的情报图,了解北方来的大臣是否可用,并不曾打算成为一幅与其它画师相比的艺术场景图,不幸地是,此图成为一幅流动的,有连环画一般的古代夜宴生活场景,看过唐之张萱、周舫的作品,知道此图的气象与大唐相距有点远,所图的女子没有那么的丰盈饱满,瘦弱得多了,但大唐的遗韵还是保留着的,文化生活的风格同样保留着。曲终人散时,世上无不散的相聚,此时主公的心情,从一个女子的悲伤哭泣表露出来,依依惜别,一个欢乐的派对就此散场,真是人生如梦啊。原创 2024-10-05 13:36:40 · 1080 阅读 · 0 评论 -
边景昭《三友百禽图》欣赏
文人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与百鸟画在一起的寓意是希望有一个清廉而充满活力的政府,在过去是一种梦想,在现在是一种希望,中国人的寄托自然植物界三冬君子,因其耐寒的特质,这种寄托流布到中原之外的地区,在今天恐怕是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不仅是靠近中国的边区邻邦,艺术品所表现的对象可以作无数的解读,但总有一定的界限,否则就有点无法分清主次,陷入迷茫中,图中的麻雀可能是草根人民吧,贵一点的漂亮一点的属于土豪与贵族,有绶带的可能是官员,总之是有象征意味的。店中,往往也以“松竹梅”表示寿司拼盘的档次规格,而日本的。原创 2024-10-04 10:05:52 · 321 阅读 · 0 评论 -
赵佶瘦金体的风尚纤细如兰而劲节如竹
赵佶作为落败的大宋皇帝,知名度是没有问题,但他的书法艺术并不是象赵本山那样依靠名气而增色,赵佶先生的字本来就是“瘦硬通神”,此四字真言亦是上品书法的可贵之处,“瘦金”二字,有人说“金”原本作“筋”,用意是有肉最下,有骨中品,有筋为上品罢,象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便是这样,用“金”字因皇帝之贵而更之,但“金”字亦足以称得其字,所谓“惜墨如金”是也,如此瘦硬之线条,用墨不多,字外行间,疏处可走马,或者是空间疏朗,象外之旨更为丰富,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虚处的意味更为丰富,空灵蕴藉。原创 2024-10-02 08:49:09 · 482 阅读 · 0 评论 -
雷家林读宋画
王朝总是五世而斩,缺少永远,如同人之生命的短暂,文化文明艺术却在延续一群人的生命,一种民族的不息永恒的情感延续,有诗意,有情怀,有品味,生活方式,风格习惯,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周朝取代商朝,文字文明被传承下来,元清入主中原,汉字仍然是一个国家的官方文字,核心的文脉就不曾断绝,但精神受到损伤,历史遭遇修改,风俗受到变化,民族性格也不具有古风,然而散落在中原的精英则是例外的,是隐隐在山林的种子,终究在发芽生长,保持中原民族固有的特性,文明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原创 2024-09-23 22:12:13 · 686 阅读 · 0 评论 -
四洋——皇家艺术最后的绝唱
雷家林清代四洋: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这个与四僧,四王并称的画史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们属于最后王朝宫庭画师的一部分,亦是洋为中用,中西合壁艺术的重要时段,显然还有贺清泰,潘廷章,马国贤等人,还有蒋廷锡,沈振麟等受影响的本土宫廷画师,四洋只能算个总称,他们是一个群体,四僧与四王也是这种情形,四僧外还有梅清等人,四王还有恽吴等人,扬州的八怪也不只八个人,一个风格相关的绘艺群体。原创 2024-09-22 08:56:39 · 211 阅读 · 0 评论 -
红衣罗汉图,文化西来的产物
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有时画师会画单个罗汉,有时会画一组罗汉,比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原创 2024-09-21 21:18:25 · 895 阅读 · 0 评论 -
汉代绘画里的先民生活真实风情与生活日常
两汉文明的时期建设,并没有因汉后的动荡与分裂而消失,而是在边区得到保存,我们见到榆林一幅凉国夫人的像,她着的正是汉服风情,连头饰也是汉朝遗风。文化与文明,不关血缘,不论胡汉,只在进步还是落后的区别,历代后世的王朝,为了行事方便,总有隐匿前朝的真实历史,但是地下沉埋的迹,包括图像与文字,却能够唤醒我们的记忆,但是唤醒记忆却需要有心,其实无心者面对出土的迹,同样有点漠然,无视它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真实的历史图像,让我们的失忆不常得到恢复到正常,让族群的文明得到复兴。原创 2024-09-21 21:14:33 · 437 阅读 · 0 评论 -
徐悲鸿与康有为不寻常的关系,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得出来
骨力骨气决定形势形态,兵家李世民看出核心的所在,故善鉴善学,骨气洞达的蔡邕其实是王羲之的祖师,到了王羲之这里演变成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仍然是龙虎雄强的气象,只不过增加了逸气,或者是柔弱婀娜的一面,骨气中的气与力意思相近,康南海云骨力洞达是也,气骨源于书者的内心能量。图画康氏全家福像,虽为早年之作,功力不浅,人物传神,园林背景细谨,那亭子尤其精致。可以说没有康有为,哪有徐悲鸿。那些黑老康的文字多半是增流量,并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人家君主立宪,远比封建专制进步,其同年进士雷以动也是改良派。原创 2024-09-21 21:09:52 · 319 阅读 · 0 评论 -
流失海外的敦煌帛画的中国绘画史意义
唐宋文明是中国文明高峰的时代,所以它的风格色彩有油画般的浓郁深沉是十分自然的,不象后来的时代变幻,胡人政权多次出现,冲淡了民族的激情与热烈,改变为以水墨为上的主流绘画意识,这个一方面可看成民族心理的老去,成熟,亦可以看成一个烈士暮年,虽有壮心,总是到了衰朽之时,当然这个只是一个时间段,因为中原的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特别的民族,有凤凰涅槃的轮回生态,总能够起死回生,古树生花的再生,因此追寻我们的过往,汉唐文明的真实原迹,复兴曾经的绘画风情,结合我们新的时代,有它十分积极的意义。原创 2024-09-20 09:37:09 · 904 阅读 · 0 评论 -
雷家林:古穆的汉画像砖
汉代的人口不多,而且寿命又短,加上族群之间的纷争,总会有人生苦短的无奈,晋代与汉代相去不远,你如果读陶潜诗,对于当时人生心理的理解就清晰得多了,至少对于死亡,死亡后是否还在阴间生活,其实陶潜自己是不相信的,他常常在乡间走动,忽然不见熟悉的邻居,打听到全部的死亡,生出的感叹是多么沉痛的,草根民间的人经济条件不好,自然对于死亡后的安排并不重视,但豪门(今天叫土豪)人家却是对长生与阴间的生活怀着幻想的,不然就不会费生前的财富来构筑自己百年后的居所,这也是能够让一些画像砖石艺术流传下来的原因。原创 2024-09-19 08:51:29 · 641 阅读 · 0 评论 -
理学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毒害
宇宙既是吾心,吾心既是宇宙”。满清灭亡后,政权还在变更之中,西方思想确实冲击了理学的体系,但思想的侵袭,其实是好几百年的历史,无法立马洗清,残留在民族的思想中是一个真实的现实,半岛与岛国处于边沿,理学的侵袭往往淡薄得多,是存天性较之昔日的中原好得多的地区,实际上封建(不同于钱穆的理解)的思想残余持续到现代的中原地区,发生诸多难堪的时代与运动,不断的反复,理学的幽灵总在吾民族的心灵徘徊,并没有完全的清洗掉,不象在水池或汤池那般地洗身子那样的容易,也就是洗身易洗心难,总有一种心魔不能去之。原创 2024-09-15 09:28:24 · 423 阅读 · 0 评论 -
拉奥孔--一瞬间的永恒,悲怆的雕塑史诗
于是不什么帅的拉奥孔成了艺术表现的娇子,主题的表现因素,在西方雕塑与绘画中,都有其的身影,在此件群雕艺术品中,创造者运用了三角稳定形的结构,塑者采取毒蛇吞噬拉奥孔父子三人的一瞬间的场面,容易分散的多人群雕因为毒蛇的形象进入而获得连绵紧密,结构变得谨严而有力,弯曲的蛇条不断地穿梭游走在三人的身躯之中,毒蛇即是雕塑群像的组成部分,亦是粘连三人像的媒介,增添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一瞬间的毒杀使得主角的身躯肌肉显示出的痉挛,突兀的变化,带给一种男性人体在紧张状态下显示出来的不寻常的艺术的美感。原创 2024-09-13 09:11:33 · 227 阅读 · 0 评论 -
无头臂的《胜利女神》为何散发无穷的艺术魔力
断臂的维纳斯》成样是残缺而为杰出的艺术品,人们试图给她续上手臂,但没有成功,也许一幅或一件没完成的作品比完成的作品更有魅力,同样一件损坏了的作品比没损坏的作品更有感染力,这个亦是说不清道不明白的,今天的欣赏群较之古人更为主观能动,有赏识力与联想力,所以艺术品凭残缺不全的部分,成了发挥欣赏者想象力量的所在,但艺术品的部分,不见首或者甚至不见尾时,已经是足够的表达了艺术品应当表达的部分,何况有的艺术品的那一残存的部分,多么的美妙无比,无法再造,那么其余部分可能成为添足的部分或可未知的。原创 2024-09-13 09:08:22 · 332 阅读 · 0 评论 -
地下的秦兵,在接受您的检阅!
十二金人何在,地上的秦王朝的一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还好,地下的金人,成千上万,曾经扫六合的武士,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造型,完好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站在高处检阅这支地下神军,他们是用来卫护秦皇的灵魂与尸身的,一些国家的元首被获准更为亲临武士的身边,不过真正亲近这些武士者,是艺术考古者的一群,他们与武士们有肢体的亲昵,他们是医生,修复这些战士在土里待久了的伤残,重新立在千年军阵的队形中,接受今世人间的检阅。也许我们都会象秦皇一样,化为寒灰,但这些永恒的士兵,却继续为后世的人们欣赏。原创 2024-09-13 09:04:51 · 532 阅读 · 0 评论 -
雷家林:关于人书俱老的问题
习字的人,年轻时或许写的过关而漂亮,当然有时是与美丽而重合的,但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有一个美与不美的问题,这个美,有童稚的美,有少年的美,有壮年的美,有老年的美,只要我们回想一下罗丹的雕塑,他的《思想者》是少年英俊的美,当然《吻》亦是如此,他的《加莱义民》体现的是不同年龄的美,他的《老妪》作品则是体现暮年的美,这里只是谈论到艺术的美,与漂亮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书法因于象形,虽然骨子里有象形的因素,但随着书体的变化,已经是抽象而象征化了,是一种特别的符号,而且由于历史的悠久,沉淀的迹相当的多,书体的各原创 2024-09-10 21:07:27 · 1008 阅读 · 0 评论 -
“石压蛤蟆”与“树梢挂蛇”的真实意味
雷家林“石压蛤蟆”与“树梢挂蛇”的真实意味宋代的第一写手米芾说了: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这也同他好古集古的心理有关,到了宋朝,米芾还穿着唐朝的装束,与苏轼、黄庭坚的生活作派有点距离,或者米字近古典(相对于宋代而言),苏黄的字近当时的现代流行书风,或者开宗立派于宋朝者。苏黄两人皆有互相之间给予的号,一个是:石压蛤蟆。一个是:树梢挂蛇。(《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他们之间一段风趣的对话:“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原创 2024-09-10 20:47:48 · 1550 阅读 · 0 评论 -
雷家林:书法守好“法、意、韵”,万无一失
雷家林:书法守好“法、意、韵”,万无一失清人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似乎把人们的思维凝固起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人云亦云,却不知误了多少水墨的英雄豪杰,笔阵中的壮夫骄子,有的人还以为宋人尚意自五代杨疯子始,诸位就是按清之古人一个谬论而理解中国的书法历史现象,自清之后,代代如此,书法之道路辨别不明,岐路丛生,很少有敢于破此魔障者,包括台湾的学者。何以有此言呢,我们还是从三大行书说起,世人公认的三大行书《兰亭》、《祭侄文》、《黄州寒食》三帖,为三个时代的行书经典,你能用一个字来说一个帖的本质吗原创 2024-09-10 20:41:14 · 856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