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生物钟中KaiC磷酸化的作用解析
1. KaiC磷酸化与蛋白形成
KaiC蛋白的形成与KaiC的S431磷酸化同时发生。模拟双磷酸化状态的KaiC - DE能与KaiA和KaiB强烈结合,而模拟非磷酸化状态的KaiC - AA与KaiA结合的信号较弱。通过[γ - 32P] ATP脉冲标记重构的振荡器,再进行凝胶过滤色谱分析,发现磷酸的掺入并非来自大型异源多聚体峰,而是来自KaiC六聚体峰。
基于这些发现,早期关于KaiA和KaiB如何调节KaiC磷酸化状态的模型得到了修正:KaiA反复与KaiC六聚体相互作用,先增加T432的磷酸化,然后是S431的磷酸化。当S431充分磷酸化时,KaiB与KaiC相互作用,KaiA被KaiB - KaiC复合物捕获,从而干扰KaiA促进KaiC的自磷酸化。
2. KaiC的ATP酶活性发现
尽管KaiC具有类似ATP酶的结构,但其ATP酶活性的报道比自磷酸化要晚得多。在1 mM ATP条件下,KaiC表现出极低但稳定的ATP酶活性,即每个KaiC单体每天水解15个ATP分子,且在生理温度范围内,其活性不受温度影响。在KaiA和KaiB存在的情况下,它还表现出昼夜节律。
虽然CI和CII结构域对总ATP酶活性的确切贡献尚不清楚,但CI的贡献似乎比CII更高,因为截短CII的KaiC仍保留全长KaiC约70%的活性。通过X射线晶体学以优于2.0 Å的分辨率观察到CI的ATP结合位点结构,发现裂解水的位置不利于对ATP的γ - 磷酸进行直链攻击,这与缓慢的ATP酶活性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野生型KaiC和五种周期突变蛋白的ATP酶活性与其体内昼夜节律频率成正比。静水压力会增加昼夜节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