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生物钟研究:从挑战传统到揭示本质
1. 研究初期的意外发现
在对蓝藻生物钟的研究中,有诸多意外发现挑战了传统的转录 - 翻译反馈环(TTFL)模型。首先,三个Kai蛋白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但Hideo Iwasaki在酵母中的双杂交实验显示,Kai蛋白与其他蓝藻蛋白之间几乎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不过SasA是个例外。SasA是一种组氨酸激酶,其缺陷几乎会消除生物钟节律,但Susan的实验室在不同条件下发现了微弱的节律。两个实验室联合报告了这一结果,而且SasA基因敲除使Kai蛋白转录速率严重降低时,生物钟周期却未改变,这对TTFL模型提出了质疑。
此外,果蝇和哺乳动物生物钟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相关基因,这也引发了关于蓝藻中是否存在24小时TTFL的疑问。同时,实验室还发现了关于kaiBC操纵子表达调控的意外事实:只要仔细调控表达水平,即使kaiBC在大肠杆菌异源启动子的控制下表达,也能维持完美的节律。
2. 关键研究突破
2003年,研究生Yohko Kitayama撰写的论文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该论文从生物化学角度定量研究了Kai蛋白的细胞内运动和KaiC磷酸化,成为后续分析的基石。而直接引发研究方向转变的是Jun Tomita的分析。
Tomita对生物钟节律的同步机制感兴趣,由于蓝藻生物钟可通过12小时黑暗期同步,他研究了黑暗期KaiC蛋白的数量和磷酸化波动。实验所用的聚球藻是绝对光能自养型生物,在黑暗期基因表达迅速降至零。Tomita已知KaiC磷酸化呈现节律,便在黑暗中进行研究,并将黑暗期延长至72小时。结果发现,在72小时的黑暗中,KaiC蛋白的量保持恒定,既不合成也不降解,即使代谢活动完全丧失,KaiC分子仍在细胞内维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