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基量子理论:宇宙的新视角
1. 引言
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表述明确提及测量,测量会离散地“坍缩”波函数。然而,测量需要电磁和引力的长程作用,而哥本哈根规则却未区分短程和长程相互作用,这存在不一致性。怀特海提出的离散过程概念,即一系列时空局部化的事件,为量子理论的宇宙学重构提供了可能,有望阐明测量的意义,且无需赋予测量先验地位。
全球量子理论可基于包含大量“温和”事件的事件集建立。这些温和事件会发射“软”光子和引力子,通过对应极低频率经典场的相干态,在全局波函数中积累“信息库”。温和事件对“可观测物质”(即除软无质量玻色子之外的物质)的干扰在实际应用中可忽略不计。局限于哈勃尺度下微小“实验室”区域时空、仅关注可观测物质的“哥本哈根波函数”,无法识别这个信息库。
经典的“事件”概念可融入离散的费曼路径中,其作用控制着波函数的传播。路径的离散性与作为希尔伯特空间基的基本粒子的离散性相契合。任何路径都可描述为一个(封闭的)“事件图”,由事件顶点和连接它们的基本粒子弧组成。弧通过交替的“向前”类光和类空间隔连接一对顶点,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固定的类光速度方向。事件图的顶点是基本粒子可能产生或湮灭的潜在事件。在构建传播子的所有可能路径的求和中,稳定作用与待传播的波函数共同决定了“可能发生”的事件。
弧通过携带的一对离散标签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基本粒子。每个预事件环携带一个 2 值和一个 3 值的标签,不同环在事件图中相互关联。图中的弧由四个环段组成,其标签模式与标准模型中基本费米子和矢量玻色子携带的量子数相匹配。弧在事件处终止时,会解散环四重奏并重新分配其四个组成环。预事件构成了事件图的顶点和弧。
事件基量子理论(EQT)有两个重要方面:时间离散化和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