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随机游走模拟:原理、方法与应用
1. 量子模拟中的改进与发展
在量子模拟领域,为了提升模拟效果和收敛性,人们进行了诸多改进。例如,Takahashi 和 Imada 在 1984 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改进公式:
[
\varrho(R_a, R_b; \beta/P) \approx \varrho_{free}(R_a, R_b; \beta/P) \exp\left[-\frac{\beta}{P} \left(V_{cl}(R_a) + \frac{\hbar^2}{24m} \left(\frac{\beta}{P}\right)^2 \left|\nabla_{R_a}V_{cl}(R_a)\right|^2\right)\right]
]
此密度矩阵在作用量上为四阶,已被用于低温下液态氦和氖的蒙特卡罗(MC)模拟。Zillich 等人在 2010 年开发了一类新的路径积分蒙特卡罗传播子,它们在作用量上分别为四阶、六阶和八阶,且无需势函数的高阶导数,通过对原始二阶传播子进行外推得到。
2. 量子随机游走模拟的适用场景与原理
2.1 适用场景
之前讨论的方法适用于模拟液态氖、液态水以及气相中 CH₄、CH₅⁺ 的红外光谱等系统,这些系统中量子效应显著但并非主导。然而,对于本质上是量子力学行为的系统,如液态氦,需要采用其他技术,如扩散蒙特卡罗方法。
2.2 原理
通过引入虚时间演化,可将薛定谔方程转化为扩散方程:
[
-\frac{\partial\Psi(\mathbf{r},s)}{\partial s} = \left(-D\nabla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