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在丹麦 - 挪威宗教改革时期的政治修辞意义
在丹麦和挪威宗教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耶路撒冷这一概念在政治合法化策略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将通过分析为丹麦 - 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所作的葬礼演说,探讨耶路撒冷在其中的修辞运用。
1. 克里斯蒂安三世及其葬礼演说背景
克里斯蒂安三世(1503 - 1559)是丹麦 - 挪威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结束了内战,引入了宗教改革,成为丹麦 - 挪威教会的领袖。他与德国路德宗君主关系密切,其教会秩序在德国神学家的协助下制定,大学中的多数神学教授也在德国学习过。他去世后,葬礼演说中对他在宗教事务上的权威讨论成为核心关注点。教会在他的统治下被征服,教会珍宝被没收,对于他的评价存在争议,其在教会中角色的神学合法性对其权威的普遍接受至关重要。
在众多纪念国王的演说中,皇家医生雅各布·博尔丁在欧登塞大教堂葬礼上的布道和神学家尼尔斯·海明森在哥本哈根大学的演讲最具影响力。两人都在德国学习过,他们的演说与德国新教的修辞传统相关。
2. 演说分析方法
- 体裁与场所概念 :这些演说属于16世纪路德宗神学和仪式实践衍生的体裁。葬礼中废除了为死者祈祷,死者通过布道以圣经信息示例的形式进入仪式。这种体裁可结合宗教信息和对死者的描述,用于记忆政治,统治者的葬礼演说还能将纪念与治理相结合。演说中的主要场所是国王的领地,尤其是哥本哈根和丹麦,而场所与其他地方的修辞组合方式体现了演说的政治参与性。“场所”(topos)概念将用于分析国王领地的规范性描述(地形学,topography)是如何建立的。
- 修辞理论中的场所概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