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耶路撒冷代码的宗教改革
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耶路撒冷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更是精神与宗教象征的集合体。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对耶路撒冷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了人们对宗教权威、神圣空间以及救赎历史的理解。
从耶路撒冷到维滕贝格:约翰·兰曹的故事
约翰·兰曹(Johan Rantzau)的经历是这段变革的生动写照。1517 年,他作为天主教朝圣者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参加授勋仪式。当时,耶路撒冷由穆斯林马穆鲁克王朝统治,基督教朝圣者在其许可下进入圣地。然而,同年奥斯曼苏丹塞利姆的入侵,使耶路撒冷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兰曹被迫逃离。他先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后抵达罗马,受到教皇利奥十世的接见。
但几年后,兰曹的信仰发生了转变。1521 年,他陪同丹麦王子克里斯蒂安三世参加沃尔姆斯帝国议会,接触到马丁·路德的教义,从此成为虔诚的路德宗信徒。此后,维滕贝格取代耶路撒冷和罗马,成为新的“圣城”。1536 年,兰曹带领克里斯蒂安三世的军队在“伯爵之战”中获胜,推动了丹麦 - 挪威的路德宗改革。
| 时间 | 事件 |
|---|---|
| 1517 年 | 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参加授勋仪式;奥斯曼入侵,逃离到罗马 |
| 1521 年 | 接触马丁·路德教义,成为路德宗信徒 |
| 1536 年 | 带领军队获胜,推动丹麦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