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毁灭:从历史警示到心灵救赎
1. 耶路撒冷毁灭的历史意义与早期解读
公元70年罗马对耶路撒冷的毁灭,在基督教故事世界中是一个重要事件。从1515年到1762年,关于第十个三一主日后的星期日布道中,有九篇涉及这一事件的布道构成了核心内容。在早期新教文本中,耶路撒冷的毁灭并非主要从胜利教会取代失败会堂的时间顺序来理解,而是被视为对人类在上帝面前某种持续状态的回应。
丹麦历史学家阿利尔德·惠特费尔特(Arild Huitfeldt)在其十卷编年史中描述了1536年哥本哈根的围城情况,当时的惨状让人们联想到耶路撒冷被围时的情景,他将哥本哈根称为“哥本哈根的耶路撒冷”。这表明早期近代丹麦 - 挪威的居民将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毁灭作为解读自身时代和公民生活的主要模型和镜子。
早期近代丹麦 - 挪威的牧师在周日布道中常提及耶路撒冷,其形象随当日福音书而异。每年至少有一次,牧师会向听众描绘耶路撒冷的毁灭。在德语地区,从16世纪起,这一天被称为“犹太主日”。每年第十个三一主日后的星期日,牧师会宣读《路加福音》19:41 - 48,基督为耶路撒冷哭泣并预言其即将到来的灾难,因为犹太公民没有认出上帝降临的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公元70年罗马人对耶路撒冷的毁灭是基督预言的应验。
在中世纪,对《路加福音》19的解释有多种。教皇大格列高利(Pope Gregory the Great)以其寓意和道德化的解释为后来的布道者奠定了基础。对他来说,罗马皇帝对耶路撒冷的毁灭是基督哭泣的明显原因,而尘世的耶路撒冷和圣殿已失去宗教意义,因此寓意信息才是重点。他认为耶路撒冷象征着消逝的灵魂,圣殿象征着宗教人士的生活、信徒的内心和良知。为了在审判日被认可,人们必须净化心灵、悔改,并将正统信仰与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