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世界中的机器人:后人类主义学习视角下的探索
机器人与现象中的“内互动”
像特列诺伊德(Telenoid)这样的机器人并非先于现象中主体与客体的“内互动”而存在。其生产过程并非不同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简单互动,而是通过物质 - 话语装置产生的物质纠缠,这种装置会纳入某些形式,同时排除其他形式。存在与我们认知存在的方式是不可分割的。这种本体 - 认识论的方法在巴拉德(Barad)之前就有人强调过,不过巴拉德增添了伦理维度。当本特(Bente)感知特列诺伊德时,她的感知已经嵌入了伦理以及本体 - 认识论的故事之中。
要探讨后人类主义学习,我们需仔细审视故事中所蕴含的“物质”与“话语”。对于管理者、机器人制造者和工作人员而言,像特列诺伊德这样的机器人是如何成为一种特定现象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世界如何变得有意义的故事,不只是认识论如何转变为本体论以及反之的过程。要使事物具有伦理意义,人类需要意义,而意义是学习的结果。上述故事中涉及的所有人都在寻找意义,比如“人类存在”的意义,或者特列诺伊德在医疗保健中的意义。从后人类主义学习的视角来看,像特列诺伊德这样的机器人和自动机教会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寻找意义,寻找意义的方式和原因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后人类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意义是一个非常物质化的生成过程,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心理过程。
向机器延伸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不仅学会了竞争,还学会了高度合作。我们在围绕物质分享意义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一点。从“人类”到“后人类”的概念转变,可能涉及生理构造和身体的改变,但“后人类主义”学习承认,我们过去所说的“人类”已经是一个包含各种物质的习惯集合体。我们是否将人类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与我们所提及的现象相互纠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