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格技术学习与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学习探索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与技术的融合愈发紧密,赛博格技术的出现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学习、认知和人类本质的深入思考。
传统理论与后现象学视角的差异
Vygotsky强调工具和符号在概念形成中的辩证分离,工具用于改变外部世界,如用铲子挖洞;而符号则作用于内部,将主体转变为能够识别铲子和洞的思考主体,但他在这一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身体的作用。
后现象学视角则有所不同,工具与符号、身体与具身化之间的分裂,并非是由技术介导的内在“我”与外部世界的差异,而是不同技术在“我”与世界之间进行介导所产生的差异。在后人类主义思维中,这些差异是现象内部产生的分裂。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的概念与材料同样重要。
以Dennis和Lifehand 2的实验为例,实验者从身体外部的角度体验这一学习过程,即学习使肉体与金属相协调。这一学习过程对Dennis、Lifehand 2和实验者都很重要,但方式不同。Dennis、实验者和Lifehand 2的材料都参与了Lifehand 2这一现象的创造,但作为Lifehand 2体验的超社会集体,Dennis与Eric Sorto有更多共同点,因为他对TIME电极的体验与实验者不同。后现象学能让我们意识到,在现象中我们与技术总是处于不同的关系中,重要的不仅是技术开启了哪些世界体验,还包括哪些身体被改变以及如何改变。
不同理论中的调解概念
Vygotsky认为调解是通过创造文化 - 历史制品来实现的,如锤子这样的工具和具有词义的“锤子”这样的词语,这些被视为使人类摆脱被动应对周围世界刺激的方式。
而后现象学中的调解则关注一种技术形式如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