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主义学习与情感集体:教育新视角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后人类主义学习的概念逐渐崭露头角,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学习和人类主体的认知。后人类主义学习者眼中的人类主体,并非MOOCs世界中所假定的那种有能力、自我导向且自主的个体学习者。正如福柯所说:“正如我们思想的考古学轻易表明的那样,人类是近期的发明,而且可能已接近尾声。”随着这种人类概念的消逝,形式教育中对现实世界的表征也被抹去。
后人类主义理论中的学习
在巴拉德所阐述的后人类主义理论中,表征和分类范畴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些似乎与机器人和算法方法十分契合。表征并非基于世界与主体的先验分离。她和德勒兹一样,认为所有差异都是关系性的分离,而巴拉德提出,这些内在关系的差异是通过在一个对现象有特定边界的世界中反复配置而形成的。将心理学引入这些过程,使我们能够探讨在人类与物质关系中创造集体一致性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例如,当我们学习成为物理学家或工程师时,我们学习数学符号、捕捉宇宙力量的公式,以及它们在实践中与物质工具的联系。物理学家或工程师在物质和概念上所开启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集体共享的,至少与那些没有学习过物理或数学的人相比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物理学家发现新粒子不再是学习者在一个分离实体的世界中孤立地学习粒子的关系,它涉及到其他有着不同性别经历的物理学家,以及仪器、关于仪器的知识和其他材料相对于仪器的行为。甚至,新物理现象的发现可能还会涉及到廉价雪茄的烟雾。
然而,尽管像巴拉德这样的后人类主义者让我们意识到了从内部创造现象所需的所有话语和物质纠缠,女权主义者也强调了情感的文化和政治性,但后人类主义理论仍然缺乏一种学习视角,无法展示情感、情感影响和感受如何作为一个过程纠缠在现象中。有人认为,当我们学习物理或工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