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与现实中的人工智能:进化与融合
1. 文学中的人工智能起源与哲学思考
人工智能在文学和大众想象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宛如一部虚构的进化史。早在1872年,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埃瑞璜》(Erewhon, or Over the Range)就受到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启发,探讨了机器进化出意识的概念。书中有三章专门论述这一主题,被称为《机器之书》。
这部作品所涉及的并非如今大众想象中的人工智能,而是更准确地属于合成意识的范畴,它与人工智能研究相关,同时也体现了活力论和机械论这两种哲学观念的二元对立。活力论认为生物具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特质,而机械论则将自然网络视为机器。这两种观念在将人工智能虚构为有思想、有情感的机器人时都起到了作用,无论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
活力论存在与盖亚假说类似的目的论问题,暗示着某种未明确的目的或智能设计;而机械论世界观则倾向于将宇宙万物简化为机器中的物体,从而催生了诸如古代模拟或“宇宙是一台巨型计算机”等概念。不过,在将人工智能融入虚构作品或增强现实艺术创作时,这两种观念都是可行的,因为相关概念具有很强的推测性。
在《埃瑞璜》中,作者描述的机器是“蒸汽引擎”,体现了蒸汽朋克的美学风格。书中有关于引擎需要像生物体一样被“喂养”,以及人类最终可能沦为这些有意识引擎的奴隶的哲学思考。巴特勒还推测机器会利用人类进行自我繁殖,并且机器的进化与自然生物相反,它们会变得更加复杂且体积更小,而具有高度意识的生物的大脑则会变得更复杂且更大。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提出的人工智能概念也很有趣。书中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