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基础:最弱束缚电子理论
1. 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表明光由波组成;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现象则证明光由粒子构成。因此,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
受光的波粒二象性启发,1923 年法国物理学家 L.V. 德布罗意提出假设,认为所有物质(静止质量 $m \neq 0$ 的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都具有波动性,并给出了著名的公式:
$\lambda = \frac{h}{p} = \frac{h}{mv}$
这个公式被称为德布罗意公式,它将具有粒子性的动量 $p$ 与具有波动性的波长 $\lambda$ 联系起来。与物质粒子相关的波被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德布罗意的假设后来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到证实,包括电子束、氦原子束、氢分子束等。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 C. J. 戴维森和 L. H. 革末进行的电子衍射实验。
2. 不确定性原理
在宏观世界中,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被精确测量。物体沿着确定的路径(或轨迹)在空间中运动,这些路径或轨迹遵循牛顿定律。通过追踪每个物体的确切路径或轨迹,可以区分不同的物体。
然而,在微观世界中,由于波粒二象性,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精度存在基本限制。1927 年,W. 海森堡指出,不可能同时精确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不确定性满足以下公式:
$\Delta p\Delta q \geq \frac{\hbar}{2}$
其中,$\hbar = \frac{h}{2\pi}$,$h$ 是普朗克常数;$\Delta q$ 表示微观粒子位置的不确定度;$\Delta p$ 表示其动量的不确定度。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