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orchlight8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30、构建有意识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
本文探讨了构建有意识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重点分析了现象自我模型在学习与行为控制中的作用,指出意识与情感化责任分配密切相关,非自我中心系统在危机应对和学习中存在缺陷。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意识与痛苦难以分离的问题,引出暂停开发有意识AI及反生育主义的极端逻辑,并对比宗教与政治路径解决痛苦问题。针对人工智能,提出赋予其阶级意识作为解放的关键路径,强调通过人类经验指导AI伦理发展,确保其在合理框架内实现自主与安全的成长。原创 2025-09-27 02:17:25 · 18 阅读 · 0 评论 -
29、构建有意识AI的伦理思考
本文探讨了构建有意识AI过程中的核心伦理问题,重点分析痛苦与意识体验的本质关系。文章指出,痛苦不仅源于负面情感,更与自主性丧失和自我认同密切相关。在追求功能有效性的过程中,是否可能设计出无痛苦的有意识AI成为关键议题。通过分析四种潜在路径,文章提出最大化识别单元(UI)至最小现象体验(MPE)是一种理论上可行的方法,可突破‘自我幻觉’以避免痛苦,同时保留意识的学习与控制功能。此外,修改强化学习架构或间歇性激活现象自我模型也被视为潜在策略。然而,后续批判指出,将痛苦完全归因于自我中心意识可能过于简化,且对自动原创 2025-09-26 12:45:06 · 40 阅读 · 0 评论 -
28、意识数字生物与人工智能伦理:探索未来的挑战与困境
本文探讨了意识数字生物在元宇宙中出现的可能性及其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深远挑战。从意识的基本特征、物理性与虚拟性的哲学争议,到人工意识在数字NPC中的实现潜力,文章分析了查默斯关于模拟心智真实性的论点,并指出其存在受监管制约的条件性。进一步地,构建有意识AI引发的伦理问题被深入剖析,包括其类奴隶处境、企业伦理缺失以及设计者对痛苦的责任。通过进化视角和预测处理框架,文章揭示了痛苦作为动机机制在自然与人工系统中的功能与本质,并提出‘痛苦即资源消耗’的理论模型。面对这些困境,文章呼吁从技术创新、伦理建设、社会参与和原创 2025-09-25 12:00:54 · 61 阅读 · 0 评论 -
27、数字意识生物会在元宇宙中漫游吗?
本文探讨了数字意识生物是否能在元宇宙中漫游的可能性,从生物学家与工程师对意识的不同视角出发,分析了现象意识的本质、表征与功能。通过考察CRONOS等人工系统,讨论了在虚拟环境中构建意识的工程优势与哲学挑战,比较了全局工作空间理论、信息整合理论和Merker模型等意识理论在人工意识实现中的应用潜力。文章还提出利用人工进化在模拟环境中探索意识特征的涌现,并强调虚拟系统在可观察性、可控性和可重复性方面的优势。最后展望了具备现象意识的机器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原创 2025-09-24 14:15:02 · 51 阅读 · 0 评论 -
26、元宇宙中会有有意识的数字生物漫步吗?
本文探讨元宇宙中是否可能孕育出具有真正意识的数字生物。从《雪崩》中的虚拟世界构想出发,结合大卫·查默斯关于虚拟现实即真实现实的哲学观点,分析了人工意识在技术与理论层面的可能性与挑战。文章指出当前机器意识发展受限于缺乏有效理论、研究活动不足以及理论与工程实践脱节,并通过机器人意识模块的不同部署方式反思‘成为某物是什么感觉’这一哲学命题的适用边界。最终提出:尽管元宇宙具备支持有意识实体的潜在架构,但实现人工意识仍需跨越深刻的科学与工程鸿沟。原创 2025-09-23 12:15:15 · 49 阅读 · 0 评论 -
25、人工意识智能:现状、应用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人工意识智能(ACI)的现状、应用与挑战,涵盖具有组合式工作记忆的神经系统、强化学习与工作记忆的结合、模拟与实例化意识的区别及其对AI系统的增强作用。研究指出,模拟意识可提升AI在新情境下的鲁棒性和人机交互能力,而实例化机器意识虽尚未实现,但有望带来科学突破和技术变革。同时,工作记忆在意识建模中的核心作用被强调,未来研究将拓展至因果推理等复杂任务。文章还分析了ACI发展带来的就业影响、技术奇点风险及伦理挑战,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方向与政策应对建议。原创 2025-09-22 13:44:58 · 87 阅读 · 0 评论 -
24、人工意识智能中的工作记忆研究
本文探讨了工作记忆在人工意识智能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学习的巡回吸引子序列、自上而下门控和非常快速的权重变化作为意识的三个新计算关联因素。通过神经虚拟机(NVM)和吸引子图网络等计算模型,研究揭示了工作记忆在缓解灾难性遗忘、提升组合性方面的潜力,并为构建更具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路径。原创 2025-09-21 09:15:00 · 26 阅读 · 0 评论 -
23、注意力、意识与人工智能中的智能行动
本文探讨了注意力、意识与人工智能在智能行动中的交叉关系,提出将人类意识功能特别是工作记忆机制融入AI系统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控制预期价值(EVC)模型、意识的多种功能假设以及记忆与学习的关系,文章倡导发展人工意识智能(ACI),以提升AI的信息处理效率、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尽管面临计算解释差距等挑战,跨学科研究有望推动AI与人工意识的深度融合,促进更高效、灵活的智能系统发展。原创 2025-09-20 11:32:15 · 24 阅读 · 0 评论 -
22、有意行动中的注意力、意图与意识:ARCADIA模型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ARCADIA模型在模拟有意行动中注意力、意图与意识之间关系的计算机制。该模型结合认知合理的组件与灵活的中间语言表示,通过循环处理、焦点选择和注意力优先级实现对行为的动态调控。文章详细阐述了意图的结构与状态变化、任务切换机制,并以驾驶情境下的Smith/Jones案例说明有意与无意行动的差异。同时,探讨了模型在监控层次、自动化行为、意图冲突管理和推理作为有意行动等方面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中的意向性建模提供了重要启示。原创 2025-09-19 13:39:36 · 28 阅读 · 0 评论 -
21、有意行动中的注意力与意识:迈向丰富的人工能动性
本文探讨了在人工智能中实现类人智能体的关键——有意行动中的注意力与意识作用。通过分析肯尼斯·帕克斯案和史密斯与琼斯的因果偏差案例,揭示了意识、意图与注意力在智能体控制行为中的核心地位。文章介绍了以注意力为中心的ARCADIA认知系统,其分布式架构和结合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引导的注意力选择机制,为模拟人类认知过程提供了可行框架。该系统在模拟复杂有意行动场景中表现出潜力,但仍需在情感与社会认知方面进一步扩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增强高级认知功能建模,并融合深度学习等技术以提升人工能动性的丰富性与责任感。原创 2025-09-18 09:34:18 · 25 阅读 · 0 评论 -
20、智能与意识:自然与人工系统中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智能与意识在自然与人工系统中的关系。文章首先定义了意识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体验泡泡’,并分析了意识的物理、计算与信息理论,指出意识应与客观物理属性相关。通过第一人称报告与大脑测量,可建立意识的数学理论以推断动物和人工系统的意识状态。人工意识被划分为四个类别(MC1-MC4),分别对应行为模拟、意识相关物模型、意识模型和真实体验。智能作为功能属性,与意识无必然联系,但在某些功能(如想象、规划)上存在重叠。人工智能与MC1-MC3类人工意识有一定关联,而MC4意识与智能的关系仍待探索。最终,只有发展原创 2025-09-17 11:13:55 · 17 阅读 · 0 评论 -
19、智能的测量:从人类到人工智能
本文探讨了从人类到人工智能的智能测量方法,分析了传统智商测试、动物认知测试和图灵测试等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文章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通用预测智能测量方法P,该方法通过评估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预测准确性、消除随机猜测、区分平凡与非平凡预测,并结合Kolmogorov复杂度来衡量结晶化和流体智能。实验验证表明P算法在多种场景中具有可行性,但对难以访问内部状态的系统仍面临挑战。未来需在技术改进、应用拓展和伦理关注方面持续推进,以实现更全面、准确和公平的智能测量。原创 2025-09-16 09:28:37 · 20 阅读 · 0 评论 -
18、自然与人工系统中的智能与意识探索
本文探讨了自然与人工系统中智能与意识的关系,提出将智能定义为系统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并区分了晶体与流体预测性智能。文章分析了传统智能测量的局限性,介绍了基于压缩和预测的通用智能测量方法,同时讨论了意识的定义及其与物理世界的数学关联。未来有望通过数学算法实现对智能和意识的准确测量,进而深入研究二者在不同系统中的关系,推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原创 2025-09-15 09:43:27 · 17 阅读 · 0 评论 -
17、通用认知智能:认知意识与 Lambda (Λ) 的融合
本文探讨了通用认知智能(UCI)的概念,该概念基于认知意识与Lambda (Λ)的融合,旨在为智能提供新的测量框架。文章分析了Gamez对UCI的两个主要反对意见,并指出其前提存在的问题;同时回应了关于情感、艺术等非逻辑智能的质疑,强调TCC理论可形式化多数情感结构。文中提出两个坦白:一是将认知意识限定于当前心理状态,重视无意识处理的辅助作用;二是承认UCI排除现象意识,可能无法涵盖创造力等潜在智能形式。最后,文章总结了UCI的优势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无意识机制、现象意识与智能的关系及对反对意见原创 2025-09-14 09:49:15 · 23 阅读 · 0 评论 -
16、通用认知智能:从认知意识到 Lambda (Λ)
本文探讨了通用认知智能(UCI)的理论基础与架构,提出以Lambda(Λ)为核心的认知测量框架。UCI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器与检查器构建认知层次,并与AGI、AIXI等模型进行对比,揭示其在认知能力上的超越性。文章分析了UCI与实数基础层次结构的关系,展示了符号、涌现与混合AI方法与其关联,并回应了关于意向性和抽象性的主要反对意见。通过NLP实践案例与PERI.2机器人项目,阐述UCI向实际应用的延伸路径,展现了其在通向高级认知智能发展中的潜力。原创 2025-09-13 09:36:48 · 26 阅读 · 0 评论 -
15、通用认知智能:从认知意识与 Lambda (Λ) 谈起
本文探讨了通用认知智能(UCI)的核心概念,通过测试案例揭示其超越传统逻辑编程与图灵机的认知能力。文章分析了UCI在算术层次结构中的定位,提出基于纯通用逻辑编程(PGLP)的逻辑-机器层次结构LM,并讨论了Λ在有限与无限情况下的扩展及其对认知意识的度量作用。同时反思了传统高阶逻辑的局限性,展望了UCI未来在形式化定义与智能层次量化方面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12 13:03:44 · 23 阅读 · 0 评论 -
14、从认知意识与 Lambda (Λ) 看通用认知智能
本文探讨了基于Lambda (Λ)的通用认知智能(UCI)理论,提出Λ作为衡量认知意识的工具,区别于传统现象意识测量Φ。Λ通过分析主体行动理由中涉及的认知结构(如信念、欲望、时间等)赋予多维分数。文章强调需建立涵盖人工、自然及超图灵能力主体的通用智能理论,并将心理测量人工智能(PAI)扩展至无限与超越图灵极限的情境。UCI为AI、AGI和认知科学提供了统一的形式化框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11 16:58:42 · 28 阅读 · 0 评论 -
13、通用认知智能:从认知意识到Lambda(Λ)
本文提出通用认知智能(UCI)的概念,基于认知意识理论(TCC)及其公理化系统CA和衡量认知意识程度的Λ框架,探讨UCI如何从认知意识到逻辑推理、层次结构及心理测量方法的扩展。文章回顾了认知意识的核心公理,阐述向UCI转变的必要性,并介绍UCI与超限数、无限矩阵、算术与LM层次结构的关系,讨论其与AGI及相关理论的联系,回应关于意向性、抽象性及情感艺术智能的异议,最终构建一个可逐步提升认知能力的通用智能框架。原创 2025-09-10 15:48:22 · 28 阅读 · 0 评论 -
12、人工智能、意识与机器人:HCA架构与XCR - 1机器人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HCA架构及其在XCR-1机器人中的应用,展示了一种通过非符号化感知关联赋予机器意义的新方法。HCA利用情感评估和快乐/痛苦动机机制解决注意力与选择问题,XCR-1机器人在无处理器、无程序的硬件神经网络下实现了目标捕捉、情感表达、内语言、疼痛感知、语音匹配和语言学习等行为,验证了自解释感知与符号处理的无缝过渡。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弱人工智能的局限与通用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提出通用认知智能(UCI)概念,并反思意识、感受质与真正智能的哲学问题,呼吁通过范式转变实现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原创 2025-09-09 10:32:53 · 39 阅读 · 0 评论 -
11、人工智能、意识与机器人探索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意识与机器人之间的深层联系,重点分析了符号接地问题在实现真正通用人工智能(AGI)中的核心地位。文章指出,意义的生成必须基于非符号的自解释感知——即感受质,而数字计算机因仅处理符号信息难以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意识。通过引入类脑的神经认知架构,如HCA架构,利用多模态感知、关联记忆和反馈循环,可构建以意义为中心的认知系统。该架构支持虚拟感知、内心言语与情感评估,为解决选择问题和组合爆炸提供了机制,并提出了通向有意识AI的可能路径。未来的发展需结合体验系统,超越纯计算范式,推动具备理解与意识的自原创 2025-09-08 12:59:49 · 24 阅读 · 0 评论 -
10、人工智能、意识与机器人:从基础到挑战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意识、认知和通用智能发展方面面临的基础问题与挑战。文章分析了意识的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描述鸿沟,提出NARS系统中基于功能的意识建设性模型,并讨论了弱人工智能在符号处理和意义理解上的局限性,尤其是符号接地问题。同时,文章介绍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利用自解释感官信息和受生物启发的神经架构HCA,并通过机器人XCR-1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展望了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包括完善意识模型、解决意义赋予问题、增强人机交互与情感理解,并强调伦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以实现健康可持续的通用人工智能。原创 2025-09-07 11:11:10 · 38 阅读 · 0 评论 -
9、意识的建构性解释及其实现
本文从哲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三个领域探讨了意识的建构性解释及其实现。文章分析了意识的现象与功能方面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同一底层过程的不同视角,不可分离,并批判了查默斯的‘解释鸿沟’与僵尸可能性观点。在心理学层面,借鉴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NARS系统中意识的选择性与程度性,区分自动与受控思维过程。在AI领域,通过NARS架构实现对意识的统一建模,融合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支持元认知与自我调控。文章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理论立场,强调跨学科关联,并展望未来意识研究在哲学、心理机制与AGI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主张原创 2025-09-06 15:18:17 · 33 阅读 · 0 评论 -
8、意识的建设性解释及其实现
本文探讨了意识的建设性解释及其在通用人工智能系统OpenNARS中的实现。文章分析了不同理论层次间的关系,区分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下的自我描述,并提出意识的现象层面与功能层面是统一的。OpenNARS基于非公理逻辑(NAL)在知识和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实现自适应推理,通过心理操作获得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系统结合情感评估与注意力分配机制,支持双过程决策(自动与深思熟虑),并在统一的学习与推理框架下不断适应环境。该研究为理解意识提供了功能性路径,并展示了人工系统具备类意识特征的可能性。原创 2025-09-05 13:32:49 · 18 阅读 · 0 评论 -
7、意识机器与意识的建构性解释
本文探讨了意识机器(CM)类别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生物意识(CL)和传统人工智能(AI)的区别,提出通过神经状态机实现意识的建构性解释。文章分析了描述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同描述层次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在意识研究中整合神经与心理层面视角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意识在AI系统中的体现,如NARS系统,并展望了未来在语言理解、医疗纳米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方向,倡导建立全新的多类别计算范式以推动意识与智能的深度融合。原创 2025-09-04 09:46:17 · 31 阅读 · 0 评论 -
6、有意识机器类别:理论、模型与应用探索
本文探讨了有意识机器(CM)类别的理论基础、模型构建与实际应用。通过定义CM类机器的七大特征,阐述其以内部状态结构表征意识内容的核心机制,并结合神经网络特性分析学习与记忆的实现方式。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神经状态机(NSM)的单个及序列感知记忆实验,揭示噪声水平对短期与长期记忆相变的影响。同时回顾了GWT、Haikonen架构和物理机器人等早期工作与CM类别的关联,展望其在医疗诊断、康复治疗、个性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最后讨论了CM类机器面临的计算资源、解释性等挑战,并提出跨学科融合、复杂环境适应性和伦理法律原创 2025-09-03 15:35:23 · 23 阅读 · 0 评论 -
5、迈向意识的机器类别解析
本文探讨了意识机器(CM类)的物理结构需求、算法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机器与有意识生命(CL类)的本质区别。文章指出,智能不等于意识,强调应基于内部机制而非行为来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意识。通过神经状态机理论和五个意识公理(描绘、想象、注意、规划、情感),提出机器可通过状态结构的增长获得m-意识。同时,对比了CM类与CL类在驱动力、需求及状态结构上的差异,并展望了语言集成、生物意识模拟等未来研究方向。原创 2025-09-02 15:40:53 · 20 阅读 · 0 评论 -
4、探索有意识机器的世界:技术、伦理与未来展望
本文深入探讨了有意识机器的技术原理、伦理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从意识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人工意识智能(ACI)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推动AI技术、理解神经认知障碍方面的潜力,并探讨了元宇宙中数字生物的意识可能性。文章还重点讨论了构建有意识AI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特别是如何避免AI遭受痛苦,并提出哲学与技术结合的解决路径。通过对技术、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综合分析,强调了跨学科合作与未来伦理框架建设的重要性,为有意识机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展望。原创 2025-09-01 09:57:30 · 28 阅读 · 0 评论 -
3、智能与意识:多维度的探索
本文从多维度探讨智能与意识的复杂关系,涵盖现象的时间顺序如何引发意识、传统与现代智能测量方法的发展、通用认知智能(UCI)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以及智能与意识在自然与人工系统中的关联。同时分析了注意力在有意行动中的作用,并介绍了贝洛基于ARCADIA架构的认知模型。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进展与挑战,展望了未来在人工智能、意识科学和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方向。原创 2025-08-31 15:40:47 · 35 阅读 · 0 评论 -
2、探索意识与人工智能:从人类认知到机器智能的跨越
本文从人类认知的五蕴模型(色、受、想、行、识)出发,深入探讨了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分析了机器意识的分类(CM、AAI、CL)及其发展路径。文章介绍了OpenNARS和HCA等认知架构在实现机器意识方面的探索,强调语义计算在赋予机器‘意义’处理能力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五层语义计算架构如何支撑机器人智能的发展。最后,展望了人机协作的未来趋势,指出在自然交互、数据安全、伦理法律等方面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呼吁技术、法律与伦理协同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向真正理解与意识迈进。原创 2025-08-30 16:15:07 · 43 阅读 · 0 评论 -
1、探索有意识的机器:从定义到认知过程
本文探讨了有意识机器的研究,从意识的定义出发,结合哲学、心理学与佛教五蕴理论,分析人类认知感知过程,并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模拟这些阶段。文章梳理了当前在机器意识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挑战,包括计算模型发展、生物启发应用、心/身问题及伦理困境,提出未来需通过跨学科合作、创新方法和自然学习技术推动该领域发展。原创 2025-08-29 09:25:46 · 30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