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原子的一些结构及其与其他轻元素杂质的比较
1. 氧 - 空位缺陷的光谱特性
在室温下,用高能粒子(如 2 MeV 电子)辐照直拉(CZ)硅时,会产生初级缺陷,包括空位(V)和硅自间隙原子(Siᵢ)。这些初级缺陷在室温下具有移动性,它们之间会相互复合。空位还能与现有的晶格缺陷(LDs),包括其他空位结合,形成在室温下稳定的次级缺陷。
当间隙氧(Oᵢ)原子的最近邻原子被弹出时,会形成氧 - 空位中心(A 中心或 OV)。OV 的形成会导致氧的损失,不过在电子剂量达到约 5×10¹⁶ cm⁻² 后,OV 的产生会达到饱和,这表明间隙氧对空位的捕获与 OV 对硅自间隙原子的捕获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OV 可以看作是一个空位,其中一个重构键被氧原子“修饰”,也可视为一个发生(100)畸变的不稳定替代氧原子,该畸变使氧原子偏离中心,同时拉长的键断裂,形成一个畸变的 Si - Si 键。与间隙氧不同,OV 具有电活性。这种电活性源于重构的 Si - Si 键,该键由两个悬空键(原子轨道)组成,有一个成键态被两个电子占据,还有一个空的反键态。在 n 型 CZ 硅中产生的 OV,其反键态能够捕获一个电子,且该电子的能量比 V 族掺杂剂束缚电子的能量更深,这导致了 Wertheim(1957)和 Hill(1959)报道的在 Eᵥ - 0.17 eV 处出现受主能级。
Watkins 和 Corbett(1961)详细研究了该电子的电子顺磁共振(EPR)谱(有时标记为 Si - B1),发现额外的电子密度由重构键的硅原子共享。中性电荷态的 OV⁰ 是抗磁性的,但用约 1.1 eV 的光子进行光激发,可以将一个电子从成键态激发到反键态,产生自旋为 1 的 OV⁺¹,这就是 Si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