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中氧的奥秘:从晶体生长到器件性能的全方位解析
1. 硅单晶生长技术概述
在半导体行业,硅是主导材料,其单晶生长是制造电子器件的关键起始步骤。目前,有两种技术在硅单晶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分别是浮区法(FZ)和提拉法(CZ,更准确应称为Ted - Little法)。据估计,约80%用于器件制造的单晶硅是通过提拉法生产的,即CZ硅,因此我们对这种晶体尤为关注。
在Ted - Little法中,单晶从装在石英或玻璃状二氧化硅(SiO₂)坩埚的熔体中提拉生长。坩埚与硅熔体接触的表面会逐渐溶解,发生反应SiO₂ + Si → 2SiO,使硅熔体富含氧。大部分氧原子以挥发性一氧化硅(SiO)的形式从熔体表面蒸发,但仍有部分氧原子通过晶体 - 熔体界面掺入硅晶体中,这些氧原子会极大影响硅晶体的电、化学、机械和物理性质。
2. 氧在硅中的早期发现与特性
1954年,首次通过热处理引起的硅单晶电阻率大幅变化现象,证明了硅单晶中存在氧,但当时并未将该现象与氧联系起来。两年后,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法,首次证实CZ硅单晶中含有作为杂质的氧,且其浓度比通常的掺杂杂质高一个数量级。同时,将氧浓度与9μm或1106cm⁻¹处的红外吸收带强度相关联,并很快得出了氧在硅中的溶解度。
基于红外吸收分析可知,掺入硅中的氧原子主要占据硅晶格中的间隙位置,平均位于沿四个等效(111)键方向的两个相邻硅原子中间。两个相邻硅原子放弃共价键,与间隙氧原子形成等腰三角形,Si - O距离为1.6 Å,Si - Si距离基本不变(2.34 Å),Si - O - Si键角约为100°。由于晶体对称性,非线性Si - O - Si桥有六个等效位置,且这些位置之间的转变频繁,因为转变不需要破坏化学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7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