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士存在图贝塔部分擦除与插入变换规则的对称组织
1. 存在图的基本介绍
存在图(Existential Graphs)是一种用图形工具而非标准形式逻辑公式的逻辑图示系统,它分为三个部分:阿尔法部分、贝塔部分和伽马部分。大致来说,阿尔法部分对应命题逻辑,贝塔部分对应一阶谓词逻辑,伽马部分可看作模态逻辑。本文聚焦于贝塔部分,因为我们对皮尔士在这部分的研究项目还缺乏更精确的理解。
在标准形式逻辑中,“某物既是 F 又是 G”表示为 ∃x(Fx ∧ Gx)。而在存在图中,通过用粗线连接“F”和“G”来表示,如图 1 左图所示。存在图将这些图示表示称为图,皮尔士把位于“F”和“G”之间的粗线称为同一线(line of identity),它断言其两个端点所表示个体的同一性。
皮尔士还使用一种称为分隔(sep)或切割(cut)的封闭曲线,其作用是否定被它包围的整个图所表示的命题。皮尔士将切割内的区域称为封闭区域(close)。例如,将图 1 左图中的“G”用切割包围,得到中图,表示“某物是 F 且不是 G”;若再将整个中图用切割包围,得到右图,表示“不存在既是 F 又不是 G 的事物”,即“每个 F 都是 G”,对应命题 ∀x(Fx → Gx)。
皮尔士规定了两个基本的图变换规则:
- 插入规则 :允许在给定图的指定封闭区域内绘制新图。例如,在图 2 左图中,插入操作可在切割形成的封闭区域内“F”旁边绘制“G”,得到中图;也可通过插入用粗线连接“F”和“G”,得到右图,表示“不存在同时是 F 和 G 的事物”。
- 擦除规则 :允许从给定图的指定封闭区域中移除图。例如,在图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