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图作为结构推理的基础
1. 引言:皮尔士的演绎图标概念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1839 - 1914)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之父”之一。他最初在源于布尔的代数传统数理逻辑中开展工作,但出于哲学原因,他对代数符号表示不满,于是在19世纪末开始开发一种逻辑的图示系统——存在图(EGs)。他认为这是自己在逻辑领域的杰作,甚至称其为未来的逻辑。
在皮尔士看来,所有数学,包括数学证明,本质上都是图示性的。数学证明是通过展示图表的逻辑结构来转换图表的过程。由于图表是图标,证明在演绎方面具有图标功能。在皮尔士的符号理论中,图标不仅与它们所代表的对象相似,还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提供信息。
皮尔士为存在图制定了不同的系统,其中Alpha系统对应命题逻辑,Beta系统对应带恒等的谓词逻辑,Gamma系统则针对模态和高阶逻辑。本文的主要假设如下:
- 图表可作为表达演绎本质的直观方式和数学工具。
- 基于存在图构建逻辑系统的理论源于连贯的哲学视角,逻辑理论与哲学理论有明确对应。
- 哲学理论不使演绎和逻辑概念依赖于日常语言,逻辑形式并非语言形式。
基于这些假设,本文将探索皮尔士的存在图与结构推理之间的有益类比。
2. 皮尔士的存在图与卷轴符号
在命题逻辑的Alpha系统早期版本中,基本符号是卷轴:一条连续的线形成两个相连的椭圆,一个套在另一个里面,都画在断言纸上。卷轴与皮尔士的推理概念相关,在代数逻辑中,推理用“爪形”符号(–<)表示。
卷轴的内圈称为内循环,外圈称为外循环。内循环外、外循环范围内的任何图形都是假设性的,内循环内的图形依赖于该假设。因此,“在假设A下,B成立”(或“如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