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剂量法:原理、应用与计算详解
1. 基准剂量法的基础原理
在风险评估领域,基准剂量(BMD)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较大的样本量能减少偏差可能性并缩小置信区间。对于进行动物研究以支持安全性评估的受监管行业而言,大样本量的研究更有可能得出精确的观察到效应的剂量(POD),相较于基于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的方法,更易获得支持。
若选定的基准反应(BMR)在数据范围内(内插BMD),BMD对回归模型选择的依赖性低于BMR在数据范围外(外推BMD)的情况。此外,BMD法能提供基准反应处剂量 - 反应曲线的斜率,这有助于了解低剂量下的风险行为。例如,陡峭的斜率意味着风险迅速降低,可能存在类似阈值的行为。
2. 监管机构的应用
- 美国环保署(EPA) :
- 用于设定非癌症健康效应的暴露标准。通常假设存在无额外风险的暴露水平,因此从BMD或基准剂量下限(BMDL)线性外推到零暴露、零额外风险并不合适,而是采用BMD/BMDL结合不确定系数的方法。
- 利用BMD对空气污染物的毒性(癌症和非癌症)进行排名。
- 开始用基于BMD的方法取代传统的癌症风险评估方法。传统方法使用线性多阶段模型外推可观察到的风险数据至低剂量,但无法轻易纳入对致癌机制的最新理解,且难以实现癌症和非癌症终点风险评估的统一。而基于BMD的方法能自然地融入这些知识,因此EPA在癌症风险评估指南草案中推荐使用BMD法。
- 其他机构 :
- 加拿大卫生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