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隐变量模型:原理、方法与应用
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领域,连续隐变量模型是一类强大的工具,用于处理高维数据、进行降维和密度建模等任务。本文将深入探讨连续隐变量模型的相关内容,包括主成分分析(PCA)、概率PCA、因子分析、核PCA以及非线性隐变量模型等。
1. 连续隐变量模型的动机
许多数据集具有数据点靠近低维流形的特性。例如,离线数字图像数据集,将64×64像素的灰度图像嵌入到100×100的图像中,通过随机改变数字的位置和方向,虽然每个图像是100×100 = 10,000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但数据点实际上位于一个三维的子空间中,因为只有垂直、水平平移和旋转这三个自由度。对于真实的数字图像数据,还会有缩放以及由于个人书写差异带来的更多自由度,但与数据集的维度相比,这些自由度的数量仍然较少。
另一个例子是油流数据集,对于给定的气、水和油相的几何配置,只有油和水的比例这两个自由度,数据集的点位于一个二维流形上。在实际应用中,数据点不会精确地位于光滑的低维流形上,我们可以将数据点与流形的偏离解释为“噪声”,从而引出了生成式模型的观点,即先根据隐变量分布选择流形内的一个点,然后通过添加噪声生成观测数据点。
2. 主成分分析(PCA)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用于降维、有损数据压缩、特征提取和数据可视化等。它有两种常见的定义:
- 最大方差定义 :将数据正交投影到一个低维线性空间(主子空间),使得投影数据的方差最大。考虑一个数据集 ${x_n}$,$n = 1, \ldots, N$,$x_n$ 是 $D$ 维欧几里得变量。对于投影到一维空间($M = 1$)的情况,我们定义一个 $D$
连续隐变量模型综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