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轴渐进扩散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解析
1. 点轴层级的形成
点轴渐进扩散本质上是点轴的逐步扩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出现并快速发展的中心城市之间的轴规模较大,这里的轴规模涵盖了线性基础设施的类型、等级、能力和完整性等方面;而社会经济总量较小的城镇之间的轴规模则相对较小。这种差异导致了点轴层级的形成,这与 W. Christaller 提出的在交通原则控制下形成的中心地层级类似。
通常,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最高级(一级)发展轴数量较少,有时仅有一到两条。例如,中国的一级发展轴是沿海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二者在长江三角洲交汇,形成“T”字形,精准反映了中国领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的基本框架。前联邦德国唯一的一级发展轴是莱茵轴,从西北向西南延伸,在交通通道规模、吸引力范围、经济实力和城市影响范围等方面都远超其他轴。在一些小型海洋国家,海岸往往是一级发展轴,如日本东海岸,在东海道干线开通后,其发展地位更为重要。一般来说,二级发展轴的数量多于一级发展轴,多数二级发展轴与一级发展轴相连,但也有部分不相连,后续层级的发展轴情况基本类似。
在高级轴形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对低级轴主要起到吸引作用,扩散强度较弱。也就是说,低级发展轴及其周边资源和“经济潜力”不断被高级轴吸引,社会经济和人力等资源逐渐向高级轴集中。只有当高级轴上的社会经济过度集聚或与自然基础不协调时,以集聚为主的趋势才会被以辐射(扩散)为主的趋势所取代。
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轴的完善程度,包括是否有适合该地区范围的高级轴以及轴的层级是否形成体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高级发展轴穿过某一地区,但该地区缺乏与之相连的从属轴,那么高级轴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会明显受限,同时高级轴形成的产业带发展也会受阻。因此,在规划区域线性基础设施时,应考虑区域系统的形成,并将低级区域系统与高级区域系统相连接。一个完善的区域发展轴系统应是半开放系统。
2. 城市区域的轴发展与集聚区的形成
2.1 城市区域发展方向的不平衡
城市和郊区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并非均匀分布,城市区域的平面发展也遵循“点轴”规律。不过,城市内的“点”并非区域中的城镇,通常是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如市中心广场(多数情况下市政府也位于广场附近)、商业建筑或集中商业区、重要文化遗迹和历史景点、主要短途休息场所、主要工业区或卫星城镇、大型体育设施等。连接这些“点”的交通干线和其他线性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发展轴。主干道开通初期,会吸引一些大中型城市设施在两侧布局,而这些设施的建设又为其他城市组成部分(如工厂、商店、居民区、文化教育机构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城市区域发展轴中,穿过城市中心并延伸至附近城市的轴最为显著。例如,若几公里或几十公里范围内有多个城市,连接这些城市的主干道往往会发展成这样的轴,且多数在功能上是城市发展的主轴。北京的东西向长安街就是典型例子,它是连接北京和天津的主干道的一部分,作为发展轴还包括铁路和通信部分。沈阳和抚顺之间的主干道进入抚顺后,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轴。北京作为历经数百年的古都,在新中国成立前,其主要发展轴为南北方向,主要干道和皇城建筑集中在该轴上;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轴实际上转变为东西方向,即长达 40 多公里的东西向长安街。除天安门广场外,主要通信设施、火车站、高端酒店、商业区、政府机构等都集中在这条发展轴沿线(主干道两侧约 1 公里范围内)。北京主要轴方向的改变有利于加强与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天津的联系。
城市区域发展方向的不平衡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城市的空间结构会根据“点轴系统”不断扩展和完善,这与区域发展类似。城市可以选择有利方向布置主轴,并在该范围内部署主要设施,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实现科学的功能分区。城市的主轴通常延伸距离较长,即使距离不长于次轴,其线性基础设施规模也较大、等级较高,城市主要设施集中在该轴上。而次发展轴有时较短,线性基础设施规模小,城市设施等级低。
2.2 相邻城市主轴相连并发展成集聚区
随着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世界上不断涌现出工业和城市集聚区。目前,对于集聚区的概念尚无精确界定。在中国,城市规划部门有时称其为“密集区”或“城市连绵区”;在德国,通常称为“Ballungsgebiet”。尽管名称不同,但共同点是:相距不远的两个或多个城市因扩展发展而连接郊区(大多指内郊区,有时中郊区也称为连绵区),从而形成相互连接的城市集聚区,在地理和功能上相互连接,基础设施也逐渐形成统一整体。
从平面上分析城市集聚区的形成,其共同点是城市公共建筑、制造商和住宅沿着城市间的主要发展轴不断发展,进而带动大量第三产业向发展轴聚集,最终使相距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两个或多个城市连接在一起。
为了合理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世界上常见的做法是发展卫星城镇。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发展的卫星城镇,有时与中心城市距离更近,连接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的线性基础设施等级更高,各种产业逐渐集聚,最终可能使两者合并成一个集聚区。
2.3 沿轴扩展的城市规划
通过分析城市内社会经济对象空间组织的变化过程可知,城市的发展建设和各种设施也遵循“轴”发展原则。因此,借助发展轴完成城市布局是一种重要的规划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多数新城从“一条街”发展而来,这条初始的“一条街”后来往往成为城市各方向的中心轴,大量城市建设项目沿着各级轴展开。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按照轴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最突出的是有一条长达 8 公里的南北向主轴贯穿全城,轴上有城门楼、大纪念牌坊、大石桥、长廊、御道、拱门以及层层主殿、内院和宫门。除了这条主轴,还有东四 - 东单 - 崇文门和西四 - 西单 - 宣武门等南北向的轴。由于皇城位于中间,东西向主干道较少,出行不便。
美国首都华盛顿也是按照轴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城市的主要中心轴为东西方向,华盛顿的主要公共建筑集中在从东部国会大厦到西部林肯纪念堂的路段及其周边。这段距离约 3500 米,中间大部分是绿色广场,为纪念开国元勋华盛顿而建的华盛顿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心,乘坐电梯可直达碑顶,这里是俯瞰城市的最佳地点。白宫位于华盛顿纪念碑正北 900 米处,轴的南北两侧有国家博物馆等多个大型博物馆。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除了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模外,城市主要层级的轴方向和规模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 与城市土地主要扩展方向一致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土地在各方向的扩展并不均匀,土地主要扩展方向通常是城市主要建设部分集中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以东西向发展为主,由于东郊工业区和西郊军事机构的设立,土地迅速向东西两侧延伸,穿过天安门、长达 40 多公里的长安街成为城市主轴,除了宽阔的街道,还有地铁配合,交通流量居城市之首。
- 地形条件适合作为城市主轴发展 :对于不受地形限制的平原城市,地形通常不是决定城市主轴方向的因素;但对于位于河谷的城市,发展主轴往往与河流平行,或者河流成为主轴上的线性基础设施之一。
- 与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出口方向一致 :城市的主要对外交通通道通常连接城市与附近的主要卫星城镇,是城市对外客货流和信息的主要流动方向。因此,线性基础设施的容量和等级必须排在首位,这对各种城市社会经济区位的选择具有很大吸引力。规划和建设与城市主要出口方向一致的发展轴,有利于城市间的便捷连接,也能促进相关城市的发展。
在确定城市发展主轴之前,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历史因素、重要历史遗迹、纪念碑、历史上形成的重要城市中心和公共活动场所等。最好让主轴经过这些地方附近,或者将它们相互连接起来。
3. 集聚区——空间集聚的高级形式
3.1 集聚区的形成
“点轴”渐进扩散往往会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当人口密度和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形成集聚区。这里的集聚区是一个扩大的“点”或点的集合,是空间集聚的最高形式。
集聚区通常在几条高级发展轴相交后形成,也可以说,集聚区的形成伴随着相关轴的发展。集聚区的形成过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几个工业城市(或交通枢纽城市)相距不远,长期持续(不受控制或控制较弱)的发展使它们彼此靠近,形成一个整体,从宏观区域看,它们像一个“球形集合体”;二是在大城市周围形成几个中小城市,随着发展,它们相互靠近,形成集聚区,其中可能包括为疏散大城市经济和人口而建设的卫星城镇,也有因周边矿产资源、水资源和交通枢纽设施发展而形成的中等城市。
3.2 集聚区的案例
世界上有许多集聚区,如中国的辽宁中部和南部(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地区、西安地区等;前苏联的顿巴斯和库兹巴斯;美国的费城、阿巴拉契亚和大湖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兰克福地区和慕尼黑地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形成的以高科技产业为特色的集聚区)等。
3.3 集聚区的基本特征
| 特征 | 描述 |
|---|---|
| 经济中心地位 | 集聚区通常经过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拥有广阔的“腹地”和经济资源,经济实力强大,人口密集,成为大区域甚至国家的社会经济中心。例如,辽宁中部的五个城市(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人口和经济分布的主要区域土地面积不足 10000 平方公里,但在“七五”计划期间,人口占全省的 36%,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 53 - 55%,利润总额和税收占全省的 63%以上。京津唐地区(包括秦皇岛和廊坊地区)是华北和全国的经济中心,土地面积仅 5 万多平方公里,占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土地面积的不到 4%,但人口和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华北的 42%,1990 年外贸收购总值占 50%以上,是华北地区的出海门户,该地区的大量产品和技术设施推动了华北地区的发展,发挥了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北至南通,南至杭州,西至常州)有 430 多个大中小城镇,包括 57 个县,土地面积 84000 平方公里,人口约 5500 万,分别占中国的 0.88%和 5%,工业总产值和外贸出口额的财政贡献分别接近中国的 1/5,在工业总产值中,只有约 48%用于该地区消费,大部分用于出口或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该集聚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 610 人,人均耕地约 0.7 亩。武汉土地面积超过 8200 平方公里,是钢铁、机械、电器和轻纺等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其中四分之三的机械和电器产品以及三分之二的轻纺产品出口到其他地方。 |
| 完善的基础设施 | 为满足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密集的人口需求,集聚区拥有由各种交通工具组成的发达交通网络,以及发达的通信、能源生产和供应、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集聚区通常是大宗客货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因此,大型交通枢纽,如干线铁路编组站、大型客运站、国际机场、大型港口等大多位于集聚区;集聚区的交通网络结构通常较为完整,每种新交通工具的普及往往从集聚区开始。此外,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各种交通工具根据自身特点和功能进行合理分工,集中在核心城市中心,呈环形向周边延伸,分层覆盖服务区。在核心城市中心,常形成干线铁路、区域铁路、地铁和城市主干道的立体交叉。根据各种交通工具的技术经济特点,向外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之间都有高速公路。在集聚区,大多数城市拥有强大的二次能源(电力、热水、天然气等)生产和传输设施,将相关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能源供应系统。 |
|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 由于基础设施发达、产业结构加工度高以及科技水平高,集聚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经济效益。这在日本等发达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中国也很突出。通过对大中型城市集聚区的综合投入系数和生产系数分析可知,综合投入系数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而降低,而综合产出系数则相反。1987 年,不同规模城市的独立核算企业每 100 元提供的利润和税收情况如下:人口超过 200 万的城市为 27.5 元,人口在 100 - 200 万的城市为 24.0 元,人口在 50 - 100 万的城市为 21.2 元,人口在 20 - 50 万的城市为 17.5 元,人口少于 20 万的城市为 16.9 元。这一指标基本反映了集聚区经济效益高的总体趋势。 |
| 较高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 这一特征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为突出。以 1987 年中国三大集聚区为例,京津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45.8%,辽宁中部地区为 57.9%,长江三角洲地区为 35.0%,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0 - 150%。 |
3.4 集聚区面临的发展问题
集聚区作为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高级发展形式,是世界和许多国家主要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所在之处。然而,由于各国和各地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许多集聚区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发展问题和障碍。
- 产业结构演变滞后 :产业结构的先进水平以及及时的转型和升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以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二战后,世界发达国家经历了 15 - 20 年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步伐大大加快。这些国家的工业核心地区在恢复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很快进入了“结构危机”。形成“结构危机”的主要原因如下:世界上主要的集聚区在上世纪下半叶和本世纪初开始形成,大多数建立在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如英国的伯明翰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地区以及中国的辽宁中部地区(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等)。这些集聚区以传统重化工业为特色,过去 20 - 30 年结构“过重”。也有一些以港口工业城市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集聚区(如日本的京都 - 大阪 - 神户地区)。在这两种情况下,集聚区的产业优势都体现在传统产业上,如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等。然而,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和 80 年代的大规模新技术创新过程后,这些传统产业逐渐受到一些新兴产业的冲击甚至被取代,但这种替代通常发生在原来的非集聚区。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地理惯性”的影响,大多数集聚区的结构调整非常困难,短期内也难以取得成效。第三个原因是,本世纪初,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这些集聚区发展了许多大型企业。那些年,大型企业显示出许多优势,如生产规模大、占领市场能力强、在竞争中地位稳定、员工就业安全感强等。然而,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出现了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加剧了传统产业集中地区的结构危机。
- 基础设施供应短缺 :大中型城市集聚区由于人口和社会经济设施过度集中,对基础设施有巨大需求。然而,集聚区的产业高度集中,土地稀缺且地价高昂。生产和社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土地,有些还需要进行改造以解决原有设施老化问题,因此经济成本巨大。集聚区的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路线及相应的港口车站、电力生产和供应、水源工程和供水、废物处理和排放、堆放;教育、医疗和卫生设施、体育设施、金融和信息产业、休闲和度假设施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会导致外部和郊区吸引力减弱,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基础设施短缺限制了信息传递,不利于外国和外部投资者在此建厂和投资,甚至影响生产单位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输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不足,直接导致在技术创新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环境改善设施和度假设施短缺,这也与大多数集聚区远离海洋的布局有关。由于不在海港,大宗原材料和产品必须通过铁路或公路进行集中和分配,与位于海岸的方案相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连接要差得多。
- 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对于许多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集聚区,由于高能耗、高水耗和大量土地占用,“三废”排放量高,水、空气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辽宁中部地区(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位于浑河和太子河中游,以高能耗、高水耗和高污染物排放的重工业生产为主。所谓高污染物排放的“三大部门”:化工、冶金和轻工业,以及“六大企业”:有色金属冶炼厂、热电厂、水泥厂、石化厂、造纸厂等在这里相当集中。沈阳 - 抚顺灌区和辽阳、鞍山、营口灌区的污水灌溉面积超过 300 万亩,其中严重污染的灌溉面积超过 100 万亩。沈阳、抚顺和辽阳、太子河和浑河沿线地区以及灌区附近的生活和工业水源普遍受到污染,五个城市市区的空气污染严重。根据经济发展规划,2000 年左右“三废”排放量可能比 1988 年增加一倍,而可能得到控制(达到排放标准但并非无害)的部分仅相当于总量的 20 - 30%,一些城市地区和水污染地区将达到难以忍受的状态。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英国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一些集聚区的污染问题曾震惊世界,它们采用现代技术,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聚区的污染问题,但生活环境质量差和生态问题仍然是困扰这些集聚区的主要问题。
- 土地占用与景观失衡 :在集聚区发展初期,建成区通常从一两个或几个点开始扩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种设施的建设,空间越来越小,相邻城市连接在一起,绿地、风景区和度假区日益萎缩,原本协调的景观结构变得不平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模式发生变化。
由于上述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存在,形成了以下非良性循环:产业结构演变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和部门的产品失去市场,大量工人失业;加上环境恶化,居民从该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员工和居民的流失导致地方政府税收减少和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结果,当地对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进一步阻碍了产业技术升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在中国现行规划体系下,以大型企业为主的集聚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但人口、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外流并不明显。
3.5 解决集聚区发展问题的可能途径
由于集聚区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的核心区域,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区域政策的主要对象。在发达国家,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平衡原则,并为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偏远地区和自然条件极为不利的地区)提供各种支持,但重点仍然放在集聚区的发展上。在这方面,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解决集聚区的发展问题,应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对策:
- 调整产业结构 :具体措施包括:控制甚至减少传统产业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创新和调整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新技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非常重要。二战后,日本的长期可持续经济发展主要由几个集聚区支撑,这些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随着科技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完整性和结构先进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集聚区的产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巨大的影响。这里最重要的是拥有现代交通和运输设施以及便捷的通信网络。对于具有国际意义的大型集聚区,应拥有一流的国际机场、国际通信枢纽和几条穿过或经过集聚区的高速公路,以及大型海港(如果集聚区不靠近海洋,应有直接通往海港的运输通道)。现代交通和通信设施不仅能确保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能源、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还能确保集聚区的公司、企业和机构尽快占领市场。日本京滨和阪神两个集聚区在高速增长前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差异不大,但近年来,由于大阪没有超大型国际机场,大阪的国际航班数量远少于东京。此外,由于东京作为政治中心等因素,京滨的经济发展明显超过阪神地区,阪神地区的一些大公司迁往东京,以便尽快获取国内外经济和技术信息。因此,大阪正在大面积填海造地,以便在海上建设新的国际机场。
- 实施技术创新,发展中小企业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问题的集聚区都在制定技术创新计划,引进新技术工艺,改造原有设施,开发新产品;有必要提高前沿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地位,以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在空间分布上可以有多种形式:在原企业实现技术改造;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技术中心等;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分别布局建立合资企业。近十年来,实施“中产阶级政策”和发展大量中小企业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改善财政状况和实施技术创新的有效措施。
- 提高环境质量,建设环境和旅游设施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工业从工业污染中恢复过来,人们的环境意识大大增强。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新兴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货运等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下降,环境特征和条件已成为工业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可能不太关注集聚区的便捷合作条件和城市生活供应条件,而倾向于绿色自然环境。这些地区空气清新、水质清洁、阳光充足,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工度假及旅游设施。集聚区所在地的政府、企业家和规划机构已经注意到这一趋势。应通过严格规划和政策控制,维护和扩大集聚区的绿地,特别是用绿地分隔集聚区的主要城市;增加短途休息和娱乐设施,并在适当距离建设森林公园。同时,应建设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和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为了采取这些措施并提高环境质量,必须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
4. 集聚区发展问题及解决案例
世界上有各种类型的大型工业城市集聚区,它们具有不同的自然基础和发展阶段,当然,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就业状况以及国内外市场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解决集聚区发展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但由于集聚区的许多问题具有共性,解决方案也有相似之处。以下以中国的辽宁中部地区(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和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4.1 辽宁中部地区
辽宁中部五个城市的建成区和郊区基本相连,面积超过 6000 平方公里。1988 年,城市人口为 710 万,工业总产值为 428 亿元(乡镇以上,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约占辽宁全省的 55%。这个集聚区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在煤炭和铁矿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在重工业中,采矿和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石油加工和化工)是主体。长期以来,辽宁中部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基地,也是工业设施、输变电设备和运输设备的最大制造基地,即提供的重工业产品长期供应国内市场。此外,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 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加工型” :辽宁中部的工业基础最初基于资源,资源结构的特点至今仍明显影响着产业结构的状况。基于煤炭、铁、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发展了实力雄厚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和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了服务这些产业并利用这些部门提供的原材料,发展了机械、合成材料和化工产品的生产。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些对资源依赖较小的产业,如家用电器、仪器、精细化工产品、电气设备、电子产品、服装等加工制造业也迅速发展。然而,由于辽宁直接利用原材料和燃料资源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化工和石油生产占工业总产值的 40%,它仍然属于“资源加工型”产业结构。
- 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以大中型为主 :由于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加工型,再加上历史原因,辽宁中部工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国家工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988 年,辽宁有 864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全国的 8.1%,其中 65 - 70%集中在五个中心城市。总产值为 548.09 亿元,占中国大中型企业的 9.7%,排名第二。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64.8%,远高于其他所有省市自治区(全国平均水平为 48.8%)。其中,大型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分别为:辽宁 46.8%,全国 29.8%(均为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在“七五”计划期间,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许多大型企业在原材料来源、产品销售、技术改造资金和发展外向型生产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障碍,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中部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高能耗、高水耗和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占比过高,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新中国成立 40 多年来,辽宁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主要依靠冶金、石油加工、机械和某些化工产业。除了机械工业,全省的其他八大支柱产业都属于重化工业。这些部门占了工业建设投资的大部分。从 1949 年到 1987 年,全省重工业投资占所有工业投资的 90.5%。在重工业中,采矿和原材料产业规模大,消耗大量能源和水,也是最重要的污染源。1988 年,不包括石油加工和电力工业的能源消耗,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采矿和选矿、冶炼和压延工业占所有工业能源消耗的 58.0%(3276.1 万吨标准煤)。鞍山和本溪的两大钢铁公司占 45.5%,仅鞍山钢铁公司就占 32.0%。1988 年,重工业占所有工业电力消耗的 84.2%,其中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工业的电力消耗达到 108.17 亿千瓦时,占工业电力消耗的 29.51%。据不完全统计,重工业约占所有工业用水的 84%(约 35 亿立方米)。按部门划分的淡水消耗中,石油加工和石化行业排名第一,年消耗量约 7.8 亿立方米,钢铁行业为 7.5 亿立方米,火电行业为 5.8 亿立方米。这三个部门占工业用水和电力消耗的 66.2%。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三个部门约占 1988 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 70%(16.8 亿吨)。工业废渣、粉尘和废气这三个部门所占比例更大。总体而言,辽宁工业排放的“三废”在中国所有地区中排名第一。
- 设备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辽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大多数大中型企业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新建和扩建的。自“六五”计划以来,全省工业的技术改造规模较大,但由于资金不足,许多企业承担了支持其他地区和出口的任务,导致大量工业设备未能按需要更新,产业结构未能迅速转型和升级。辽宁依靠基于资源开发的原材料生产,采矿和原材料产业的产值占重工业产值的 53.3%,占所有产业总产值的 35.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0%和 14.2%。1988 年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超过 900 亿)中,约 90%属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重化工业。全省的 157 个行业(原标准)分为三种类型的密集型产业。如果按净产值衡量:劳动密集型占 44.1%,资本密集型占 46.7%;如果按固定资产原值衡量:劳动密集型占 37.1%,资本密集型占 53.5%。工业设备严重老化,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率仅为 63%,而全国水平为 67.4%;许多产品未能升级,经济效益不佳。1988 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每 100 元提供的利润和税收低于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苏等五个省市,劳动生产率在中国仅排名第 11 位。辽宁的重工业主要服务于中国的采矿和原材料产业,占所有产业的 38.1%,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 23.7%。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只有飞机制造、合成材料、化学药品、家用电器等形成了产业并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电子产业的产值仅占全国的 5%。特别是代表当代电子产业的微电子和计算机尚未形成新兴产业;精细化工和仪器也相对薄弱。光纤、生物工程、结构陶瓷材料、新合金等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基本尚未起步。工业产品的技术结构水平也较低,表现为深加工产品少、高精度产品少。1986 年,合金钢产值仅占钢铁总产值的 15.7%,精细化工产值仅占化工总产值的 27%。在机械工业生产的 7600 多种机电产品中,只有 38.8%达到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水平,61.2%达到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水平。自“六五”计划以来,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但大量生产工艺未能配套形成能力。
- 能源、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供应紧张,部分资源日益枯竭 :辽宁的能源短缺趋势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已明显,但此后消耗大量能源的有色金属、钢铁、电石和铁合金、化工等产业仍大幅增长。1983 年,十种常见有色金属产量为 20.81 万吨,占全国产量的 18.1%;1988 年,产量达到 33.7 万吨,占全国产量的 16.6%。电石和铁合金的产量及其在全国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其中铁合金产量:1965 年为 2.23 万吨,1980 年为 8.78 万吨,1988 年为 12.84 万吨;同时,辽宁煤炭产量在全国的比例从 1965 年的 9.8%降至 1988 年的 4.7%。因此,全省的净煤炭进口量持续增加,1986 年净进口量占全国总净进口量的 18.7%。近年来,全省电力短缺接近 100 亿千瓦时,明显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在中部城市集聚区、沿海的大连、锦州、阜新等城市,工业与农业、工业与城市之间的用水矛盾突出,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扩建难以满足水源要求,工业和城市供水距离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沈阳 - 山海关、长春 - 大连、沈阳 - 吉林、沈阳枢纽、鞍山站和辽阳站等重要干线铁路的运力利用率一直很高,处于饱和和超饱和状态。辽宁的一些主要工业部门是在全省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强度高,一些资源相继面临枯竭的局面。大多数有色金属(铜、铅和锌)矿产已被开发利用,矿山将陆续关闭;超过 80%的石油资源已被使用;由于资源不足,煤炭产量自 2005 年起将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对城市集聚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和辽宁中部替代产业的选择产生影响。
由于上述问题的影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辽宁中部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一些企业面临原材料来源困难、生产运营不足、产品积压导致流动资金缺乏、工厂人员过剩、技术改造进展缓慢以及外向型生产困难等问题。由于工厂资金不足,地方政府的税收未能达到计划要求,从而削弱了污染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根据对集聚区现有问题的分析,并考虑到辽宁工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中国未来应在能源供应、贷款、税收等方面支持大中型企业。在集聚区的结构调整方面,还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 :辽宁中部集聚区的产业结构模式是在全省煤炭、铁矿石、建材和化工原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配套、完善和发展形成的。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一直是全省最大的主导产业。从 1949 年到 1988 年,全省钢铁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近 100 亿元,约占全省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 18%,排名第一。为了大规模发展钢铁工业并满足对能源的大量需求,首先带动了煤炭、电力、运输工具制造和重型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对建材和一些轻工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些部门和产业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部门体系,市场和服务范围大大扩大。过去基于炼油厂综合利用和 20 世纪 70 年代引进设备发展起来的石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作为辽宁的主导产业。辽宁拥有多种机械产业,技术实力雄厚,在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动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增加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机械产业。辽宁的主要产业基本基于资源,在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有两种趋势:一是随着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相关产业可能退居次要地位;二是需要提高资源型产业的加工深度和产品技术水平。根据辽宁的具体情况,有色金属冶金、钢铁、石油加工、建材、造纸、纺织等部门必须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并在基本不增加(或不大幅增加)资源利用规模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多价值。其中,应严格控制甚至逐步减少有色金属行业的资源利用规模。主要方向应从钢铁工业向机械工业转变,特别是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具有较大相对优势的重型机械。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鲁尔地区的经验。过去 30 年来,该地区针对“结构危机”进行了几次重大结构调整,但机械工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工业的就业人数和销售额从未下降,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始终得以保持。在未来的结构调整中,有必要且有可能逐步提高轻工业的比例(1986 年仅为 25.5%),目前这一比例在全国所有大型工业集聚区中最低。提高这一比例的潜力在于:石化产品大幅增加,基于冶金产业产品建立的轻工业前景广阔;调整工业企业的规模和结构。20 世纪 80 年代末,大型企业产值占五个城市工业总产值的 4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8%,而小型企业产值占 33.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3%。在计划商品经济下,中小企业在加速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创新成果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在辽宁,应首先关注五个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
- 调整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逐步向辽河三角洲推进 :应在大城市郊区(主要是中郊区和外郊区)建设新的工业场地、小型工业城镇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沈阳的苏家屯和新民、鞍山的宋三台子、本溪的卧龙和歪头山等。辽宁的产业过度集中在中部和沿海的几个城市,如果未来长期仍需大规模集聚发展,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因此,从下个世纪初开始,应在全省产业布局中进行中尺度空间结构调整。总体战略是从中心向沿海地区推进,具体方向是向以营口和盘锦为中心的辽河口三角洲地区推进。在实施这种调整和新区开发过程中,主要应建立两种类型的企业: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产业的重大项目,如在鲅鱼圈港附近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热电厂、水泥厂等;二是技术密集型和外向型生产以及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建设。作为辽宁下个世纪初产业布局转移的目标地区,该地区应满足以下条件:资源丰富、空间广阔,是建设大型沿海原材料综合体的理想条件。由于该地区位于辽河油田,原油加工和天然气利用规模可能扩大,其中,根据资源合理利用要求,稠油和高凝油应在当地加工;整个地区有超过 100 万亩的海滨滩涂地、大面积的潮间带和鲅鱼圈附近的深水海岸线,可为工业、城市和交通建设提供广阔土地。芦苇种植、盐业、水产养殖等为工业提供了生产原料,并建设了深水港。由于该地区位于河口地区,水源供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大大改善了该地区的交通地理位置。到本世纪末,营口新旧港口的吞吐量将达到 1000 万吨。除了沈阳 - 大连高速公路外,建议建设海城 - 营口 - 盘锦 - 锦州干线公路,再加上沟海铁路的改造,该地区已成为连接辽东半岛与关内和东北其他地区的枢纽。该地区环境容量大,可以合理解决工业污染问题。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为: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产业。在现有大中型化肥厂和 11.5 万吨乙烯厂的基础上,本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初将在盘锦建设一套大型炼油和乙烯厂以及相应的后处理系统(包括盐化工)。利用该地区的中间位置,整合辽化、锦州、锦西等化工基地,可实现巨大的整体经济效益;在鲅鱼圈建设新的钢铁工业基地,可使用鞍本的铁矿石作为原料或进口矿石,并相应建设大型火电、建材等产业;以营口市区为基础,发展轻纺和家用电器产业;扩大东部山区的矿区(菱镁矿、硼矿、滑石矿等),发展深加工,增加出口。
4.2 鲁尔地区
4.2.1 鲁尔地区经济的结构危机与结构转型
- 鲁尔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鲁尔地区拥有 150 年的工业发展历史,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历史基础,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重工业地区和城市集聚区。它是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的一部分,包括 11 个无县城市和 4 个县,面积 4432.8 平方公里,1992 年底人口超过 500 万,约占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的 1/3。鲁尔地区位于莱茵河下游与欧洲交通的交汇处,拥有由铁路、水路(包括运河)、高速公路、国家干线公路和机场组成的发达交通系统。鲁尔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优质煤田(欧洲共同体最大的煤田)所在地,20 世纪 70 年代计算的可采储量(1200 米以上)为 650 亿吨。鲁尔地区以非常发达的重工业为特色,闻名于世。早在 19 世纪下半叶和 20 世纪初就建立了强大的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1965 年,鲁尔地区的石煤产量占欧洲共同体的 50.9%和世界的 5.20%;1970 年,钢铁产量占欧洲共同体的 26.1%和世界的 4.8%。相应地,基于原材料和能源发展了配套产业,即化工、机械、机器和汽车制造、电机制造、稀有金属工业和电气工业。随着经济结构的演变,电子工业、塑料加工、服装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大规模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鲁尔地区的总产值占前联邦德国的 8.5%和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的 31%。鲁尔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占世界贸易额的 3%,是世界重要的发达外贸地区。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器、汽车、电气和电子产品以及化工产品;进口的主要材料是农产品、食品和各种娱乐产品。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由于高效的运输条件和劳动生产率,鲁尔地区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区。需要强调的是,国际市场和经济条件对鲁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对于鲁尔地区来说,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对于其竞争力至关重要。密集的城市和人口给自然生态基础带来了沉重负担。如今,城乡居民区占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35%,90 年前这一比例不到 7%,1960 年仅为 24%。这就需要对鲁尔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以减轻生态负担。
- 鲁尔地区结构危机的发展 :如前所述,鲁尔地区基于原材料和能源发展了上游供应和下游加工工业部门以及服务业,这表明鲁尔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结构转型。1958 年发生了煤炭销售危机,随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出现了钢铁销售危机,这导致了鲁尔地区深刻的结构转型。过去 30 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和就业市场基本稳定,但这一结构转型过程尚未结束。以下情况表明了鲁尔地区的结构危机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钢铁工业产量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大量进口石油,德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大量进口钢铁产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据估计,未来 10 - 15 年鲁尔地区的煤炭开采量将进一步减少(到 1995 年,产量仅为 1300 - 1500 万吨)。在调整和转型过程中,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从就业变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构危机。从 1961 年到 1973 年,鲁尔地区的就业人数从 240 万降至 220 万,而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其他地区的就业人数略有增加。此后就业人数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在工业部门。从 1958 年到 1973 年,鲁尔地区工业部门的就业岗位从 109.8 万个降至 81 万个,即减少了 26%。鲁尔地区的就业岗位减少了 38 万个,主要集中在煤炭和钢铁工业部门。据估计,到 2000 年,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的煤炭和钢铁部门还将再减少 8.5 万个就业岗位。由于结构问题和环境条件不佳,鲁尔地区的人口自 1959 年开始减少,1967 年人口减少高达 7.5 万,1984 年减少 4.74 万。人口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财政状况和投资规模。与德国其他地区相比,鲁尔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甚微。在煤炭销售危机之前,鲁尔地区是前联邦德国增长最快的地区。从 1957 年到 1971 年,鲁尔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 143%,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为 193%,前联邦德国为 237%。通过结构调整和现代化措施,鲁尔地区在过去几年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与该州和联邦德国保持同步。
4.2.2 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政府的创新和中产阶级政策
鲁尔地区的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被德国州政府和前联邦政府视为紧迫任务。然而,解决鲁尔地区的结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自 1970 年以来,州政府与各社区单位共同制定了经济创新和生态恢复发展纲要。创新政策的目标和措施如下:
- 扩大经济结构,实现生产结构现代化,确保就业和经济增长
- 促进经济领域(特别是工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增强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 推动生态建设现代化,改善环境条件
- 实施中产阶级政策,重点支持中小企业
具体措施如下:
- 发展中小企业,改善规模结构 :按企业员工数量衡量,鲁尔地区以大型企业为主。根据 1970 年的就业普查数据,鲁尔地区大型企业的比例比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高 16%,比前联邦德国的平均值高 20%。过去十年,通过实施中产阶级政策,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比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快得多。在企业总数不断增加的同时,企业规模变小。据不完全统计,1978 年鲁尔地区的采矿和加工行业共有 5303 家企业,其中员工少于 20 人的企业有 2744 家,员工多于 500 人的大型企业有 241 家。到 1982 年,大型企业数量降至 226 家,小型企业数量增至 3388 家(净增 664 家);1978 年至 1982 年,大型企业员工数量减少 41009 人,小型企业员工数量增加 1696 人。需要强调的是,1978 年至 1982 年,中型企业员工数量显著减少(减少 14088 人)。1982 年,五分之二的工人在采矿和加工行业工作,18%的工人在钢铁行业工作。这些行业的企业数量比 1978 年增加了 8%,但同期工人数量减少了约 7%,行业分布明显发生了转移。大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稀有金属工业、建材、木材、造纸、纸浆等行业,在玻璃制造和加工等行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比超过 20%)。与上述情况不同,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砂石开采和加工、砖瓦厂、冷轧和转型厂、金属加工、电车、电气工业、电机维修、金属制造、乐器、玩具制造、化工、办公机械和数字加工机械、木材加工、纸制品、精密机械、印刷业、塑料加工、橡胶加工、皮革加工、纺织业等。此外,铸造、光学工业和仪器工业传统上是小型企业。以上描述了鲁尔地区采矿和加工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下面将分析鲁尔地区各经济部门的就业变化。W. Eckhart 对 832 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获得了详细结果。从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1975 年至 1983 年期间,加工行业员工少于 50 人的企业、商业行业员工少于 20 人的企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健康、教育、社会法律和经济咨询、旅游和娱乐)员工少于 50 人的企业,就业岗位有所增加。在鲁尔地区的结构转型中,主要增长部门是电气和电子工业、汽车和机械制造业。1958 年至 1973 年期间,以下部门共创造了 92000 个就业岗位,其中电气和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化工和塑料加工分别占 26%、21%、19%、12%和 7%。
- 发展新兴产业,改善技术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世界工业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或复苏成为普遍趋势。鲁尔地区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解决“结构危机”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新兴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以及在大规模结构转型之前鲁尔地区不存在或意义不大的产业。具体来说,新兴产业包括以下三类:高科技工业企业,如电子工业、激光技术等;20 世纪 60 年代鲁尔地区结构转型期间已经存在的产业:精密机械制造、服装工业和精密陶瓷工业;通过区位转移(从城市中心转移到郊区或从鲁尔地区的核心城市转移到边缘城市)和引进新加工设备实现规模显著扩大和技术创新的产业。这些部门属于传统生产领域,但不包括采矿或钢铁工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鲁尔地区中产阶级政策和创新活动的主要成果,几乎所有新兴工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例如,波鸿滕沙德工业区由 68 家公司组成,员工总数仅 2470 人,平均每家公司仅有 36 人。只有少数例外,如波鸿奥伯汽车厂。新兴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鲁尔地区的结构转型。
- 建立产业技术中心 :过去几年,鲁尔地区建立了八个产业技术中心,分布在波鸿、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格莱森基兴、哈姆、奥伯豪森等地。产业技术中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科学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即实现研究成果向生产实践的快速转化;加强有利于结构转型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技术的长期发展。鲁尔地区产业技术中心的建立是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实施技术创新和中产阶级政策的结果。这些中心是鲁尔地区各城市许多具有巨大潜力的关键技术领域的样品和零部件开发和测试场所:电子工业、材料工程、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激光技术开发、测量仪器和传感器、医疗设备和信息产业。鲁尔地区产业技术中心的选址特点如下:具有良好的线性基础条件,即便于连接高速公路、铁路和变电站,一些产业技术中心直接位于高速公路交汇处附近或火车站和城市港口附近;位于大学或学院附近是重要的选址前提,这样可以通过各种专业教授获得技术支持;产业技术中心的生产方向应适应所在城市现有的经济部门,这样中心可以成为经济、科学和城市社区设施,并为中心的新生产加工获得强大动力。
- 建设环境设施,改善环境质量 :除了企业单位的污水处理设施外,鲁尔地区中部和北部的污水也集中在埃姆舍河,在下游建立了一座大型综合污水处理厂,年处理能力为 6 亿立方米;在主要城市之间建立了绿色隔离带,禁止在隔离带内建厂;挖掘人工水道,加深河床,加高河岸,建设排水泵站;控制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除少数发电厂外,大多数发电厂以燃油和天然气为燃料,并按规定为钢铁厂、煤矿、焦化厂、水泥厂等配备了电气除尘和烟道脱硫装置;建立了严格的大气和污水排放监测网络。在鲁尔河上和沿线建设了一系列近距离休息和娱乐设施。
- 通过区域发展总体规划调整空间结构 :鲁尔地区早在 1920 年就在德国成立了规划机构——鲁尔煤矿区居民协会(KVR),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和修订了五、六次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众多专业规划,如工业选址规划、绿地规划、休闲和娱乐设施规划等。每个城市在主要发展阶段都编制了总体规划。随着煤矿开采逐渐向北推进,中部和北部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新城市,以避免南部旧城市沿“圣道”进一步扩张;在大中型城市周围建立了一些相互不连接的居住中心、“通勤城镇”和商业中心,并在附近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大中型城市居民前往;此外,还采取措施分散城市功能,使杜伊斯堡、埃森和多特蒙德等城市的产业结构各具特色。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的辽宁中部地区还是德国的鲁尔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它们的发展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集聚区发展问题解决措施的对比与启示
5.1 辽宁中部地区与鲁尔地区措施对比
| 地区 | 产业结构调整 | 基础设施建设 | 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 环境治理与空间调整 |
|---|---|---|---|---|
| 辽宁中部地区 | 从钢铁工业向机械工业转型,提高轻工业比例,发展中小企业;向辽河三角洲转移产业布局 | 加强交通建设,如建设公路、改造铁路;解决水源供应问题 | 支持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发展新兴产业 | 治理工业污染,利用河口地区环境容量优势 |
| 鲁尔地区 | 发展电气和电子、汽车和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发展中小企业 | 完善交通网络,保障运输效率 | 建立产业技术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建设污水处理厂、绿色隔离带,调整空间结构 |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两地都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且都将发展中小企业作为重要举措。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注重交通的改善。但辽宁中部地区更侧重于产业布局的空间转移和水源问题解决,而鲁尔地区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环境设施建设方面更为突出。
5.2 对其他集聚区的启示
- 产业结构调整需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型方向。如辽宁中部地区基于自身资源型产业基础,向机械工业和轻工业转型;鲁尔地区则发展新兴的电气和电子等产业。
- 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两地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了企业规模结构。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集聚区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交通、能源还是通信设施,都需要不断优化和升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 技术创新是关键 :建立产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 注重环境保护和空间规划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排放,同时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分布。
6. 集聚区发展的未来趋势
6.1 产业升级与多元化
未来,集聚区的产业将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传统产业将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将得到更快发展,推动集聚区产业多元化。例如,一些原本以重工业为主的集聚区,可能会逐渐增加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6.2 区域协同与一体化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集聚区之间以及集聚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将更加紧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经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6.3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集聚区发展的重要目标。未来,集聚区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修复,建设绿色城市和生态园区。例如,采用清洁能源、推广绿色建筑、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6.4 创新驱动与人才集聚
创新将成为集聚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吸引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区将加大对科技研发、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如一些城市通过打造科技园区、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入驻。
7. 总结
集聚区作为空间集聚的高级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具有经济中心地位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高、人口城市化水平高等特点,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演变滞后、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
通过对辽宁中部地区和鲁尔地区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解决集聚区发展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技术创新、发展中小企业、提高环境质量等。同时,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
展望未来,集聚区将朝着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区域协同与一体化、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创新驱动与人才集聚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mermaid 代码如下: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集聚区发展):::process --> B(面临问题):::process
A --> C(解决措施):::process
A --> D(未来趋势):::process
B --> B1(产业结构滞后):::process
B --> B2(基础设施短缺):::process
B --> B3(环境污染):::process
B --> B4(土地景观失衡):::process
C --> C1(产业结构调整):::process
C --> C2(基础设施建设):::process
C --> C3(技术创新):::process
C --> C4(发展中小企业):::process
C --> C5(环境治理):::process
D --> D1(产业升级多元化):::process
D --> D2(区域协同一体化):::process
D --> D3(绿色可持续发展):::process
D --> D4(创新人才集聚):::process
以上流程图展示了集聚区发展的整体框架,包括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和未来趋势,清晰地呈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集聚区发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推动集聚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点轴结构与集聚区发展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5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