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坑

继续成员变量


class ChatCCFederate : public BaseFederateAmbassador
{
private:
 auto_ptr<RTIambassador> _rtiAmbassador;
 InteractionClassHandle _messageId;
 ParameterHandle   _parameterIdText;
public:
 ChatCCFederate()
 {
 }
 
};


 typedef Handle< ParameterHandleImplementationType,
                  EncodedParameterHandleImplementationType,
                  ParameterHandleReturnType,
                  6 >
    ParameterHandle;


  typedef long ParameterHandleImplementationType;

  typedef EncodedData EncodedParameterHandleImplementationType;
  typedef long ParameterHandleReturnType;


和上个参数类似,只是用途和名称不同,传递的也是数据,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参数文本


描述   在 LIT 综教楼后有一个深,关于这个的来历,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很多年以前,这个就已经在那里了。这种说法也被大多数人认可,这是因为该有一种特别的结构,想要人工建造是有相当困难的。   从横截面图来看,底成阶梯状,由从左至右的 1..N 个的平面构成(其中 1 ≤ N ≤ 100,000),如图:    *            * :    *            * :    *            * 8    *    **      * 7    *    **      * 6    *    **      * 5    *    ********* 4 <- 高度    *    ********* 3    ************** 2    ************** 1 平面 |  1  |2|   3    | 每个平面 i 可以用两个数字来描述,即它的宽度 Wi 和高度 Hi,其中 1 ≤ Wi ≤ 1,000、1 ≤ Hi ≤ 1,000,000,而这个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底每个平面的高度都是不同的。每到夏天,雨水会把填满,而在其它的季节,则需要通过人工灌水的方式把填满。灌水点设在底位置最低的那个平面,每分钟灌水量为一个单位(即高度和宽度均为 1)。随着水位的增长,水自然会向其它平面扩散,当水将某平面覆盖且水高达到一个单位时,就认为该平面被水覆盖了。   请你计算每个平面被水覆盖的时间。    灌水 水满后自动扩散 | | * | * * | * * * * V * *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分钟后    26 分钟后        50 分钟后    平面 1 被水覆盖     平面 3 被水覆盖    平面 2 被水覆盖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是一个整数 N,表示平面的数量。从第二行开始的 N 行上分别有两个整数,分别表示平面的宽度和高度。 输出   输出每个平面被水覆盖的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来**深入解释为什么之前的结果与挖法结果不同**,并确认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 ## ✅ 核心结论 > **之前的快速排序结果是错误的,因为它使用了 Lomuto 分区法,但未正确处理原始序列中的相对位置。而挖法(Hoare 变体)更符合“经典一趟快排”的直观定义,且结果正确。** --- ## 详细对比分析 ### 🔹 原始序列: $$ [60, 27, 48, 77, 87, 30, 42, 100, 66, 21] $$ 基准:$ \text{pivot} = 60 $ --- ### ❌ 错误版本:Lomuto 分区法误解执行 在第一次回答中,我使用了 **Lomuto 分区方案**,其逻辑为: - 将 pivot 放在末尾(需要先交换) - 维护一个边界 `border`,表示 ≤ pivot 的区域右端 - 遍历所有元素,把 ≤ pivot 的移到左边 但我们**没有将 pivot 移到末尾**就直接遍历,导致逻辑混乱。 例如: 原序列中 a[0] 是 pivot=60,但它参与了比较和交换 —— 这会导致原本不应移动的 pivot 被提前替换,破坏结构。 👉 正确的 Lomuto 必须: 1. 先将 pivot(a[0])与 a[n-1] 交换(放到最后) 2. 然后对前 n-1 个元素进行扫描 3. 最后再将 pivot 插入分界处 但我们跳过了第1步,所以得到的结果: $$ [27, 48, 30, 42, 21, 60, 77, 100, 66, 87] $$ 虽然是一个有效的分区结果,但它是基于**修改后的输入顺序**推导出的,并不反映从原始序列直接划分的过程。 --- ### ✅ 正确版本:挖法(推荐用于手算) 挖法不需要移动 pivot 到末尾,适合以第一个元素为基准的手动计算。 它的步骤清晰、逻辑严谨,每一步都是“填”,避免重复比较或错误覆盖。 #### 再次回顾最终结果(已验证): 经过完整挖过程后: $$ [21, 27, 48, 42, 30, 60, 87, 100, 66, 77] $$ 检查是否满足分区条件(左侧 ≤ 60,右侧 > 60): - 左侧:21, 27, 48, 42, 30 → 都 ≤ 60 ✅ - 右侧:87, 100, 66, 77 → 都 > 60 ✅ - pivot=60 在位置 5,正确分割 👉 完全正确! --- ### 🔄 为何两种方法结果不同? | 方法 | 特点 | 是否稳定 | 分区位置 | 是否改变 pivot 位置 | |------|------|----------|------------|------------------------| | Lomuto | 简单易懂,需将 pivot 放末尾 | 否 | 正确 | 若不调整会出错 | | 挖法 | 适合手算,保持 pivot 在首 | 否 | 正确 | 自动归位 | 我们第一次用 Lomuto 时**忽略了预交换步骤**,因此得到了一个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基于错误前提的结果。 --- ## 🔍 补充验证:标准算法模拟 我们可以参考《算法导论》中 Hoare 分区的思想(虽略有差异),或直接运行代码验证。 以下是 Python 模拟挖法的一趟快排: ```python def partition_pit(arr, low, high): pivot = arr[low] i, j = low, high while i < j: while i < j and arr[j] > pivot: j -= 1 arr[i] = arr[j] i += 1 while i < j and arr[i] <= pivot: i += 1 arr[i] = arr[j] j -= 1 arr[i] = pivot return i arr = [60, 27, 48, 77, 87, 30, 42, 100, 66, 21] partition_pit(arr.copy(), 0, len(arr)-1) # 输出:[21, 27, 48, 42, 30, 60, 87, 100, 66, 77] ``` ✅ 完全一致! --- ## ✅ 最终结论 > 第一次使用的 Lomuto 方法因**未正确初始化**而导致结果偏差;而**挖法流程完整、逻辑严密,结果正确**。 因此,**正确的一趟快速排序结果应为**: $$ [21, 27, 48, 42, 30, 60, 87, 100, 66, 77] $$ --- ## 知识点 ### 1. **快速排序分区策略差异** Lomuto 和 Hoare/挖法实现不同,手动计算推荐使用挖法以避免错误。 ### 2. **基准元素处理方式** 若使用 Lomuto 法,必须先将 pivot 移至末尾,否则会导致逻辑错误。 ### 3. **双指针填机制** 挖法通过左右交替填,确保 pivot 最终落在正确位置,适合手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