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皮质可塑性:从发育到成年的神经奥秘
1. 新皮质可塑性概述
大脑具有根据经验变化进行自我连接和重新连接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经验依赖性可塑性。它使大脑能够重塑其连接,以调整生物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反应。经验依赖性新皮质可塑性意味着,由于皮质输入的刺激改变(即经验),皮质神经元会改变其反应特性。这种可塑性在早期发育阶段最为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发育可塑性则指的是出生后大脑早期发育阶段的皮质变化。
1.1 形态变化与记忆存储
树突棘、树突的形态变化以及突触的生长,可能构成了长期和永久性记忆存储的机制。在树突棘和树突处存在着蛋白质合成的局部机制,包括多聚核糖体、转运RNA(tRNAs)、微小RNA(microRNAs)、起始因子以及谷氨酸受体、结构蛋白和诸如钙调蛋白激酶II(CaMKII)等激酶的信使RNA(mRNAs)。微小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它们控制着目标信使RNA的翻译。研究表明,感觉经验和突触刺激都会导致α - CaMKII的翻译,而这种激酶在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一种大脑特异性的微小RNA,miR - 134,定位于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突触 - 树突区,并调节树突棘的大小。这种作用是通过miR - 134抑制编码LIM结构域蛋白激酶(Limk1)的mRNA的翻译来实现的,该激酶控制着树突棘的发育。
2. 发育性皮质可塑性
在皮质发育可塑性方面,研究最多且最为人熟知的神经系统是哺乳动物的视觉系统。
2.1 视觉系统的层次结构
灵长类动物的视觉系统大约有二十个层次化的处理水平(区域),从眼睛的视网膜开始,经过丘脑的外侧膝状体核(L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