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耶路撒冷之争
1. 宗教改革中的耶路撒冷与巴别塔象征
在宗教改革早期,耶路撒冷和巴别塔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冲突双方解释问题的关键。1520 年,罗马神学家安布罗修斯·卡塔里努斯·波利图斯指责马丁·路德为异端,并将他视为《启示录》中的敌基督。一年后,路德则反过来指责罗马教皇自高自大,凌驾于基督之上。
当时,人们普遍将罗马视为新耶路撒冷,这对教皇的权力主张至关重要。然而,路德认为,如今的圣城已沦为新的巴别塔。在他的观点中,如果教会能在心中和言语里保守上帝临在的秘密,聆听圣灵的声音,那么它仍代表着真正的耶路撒冷;但如果教皇宣称自己是新耶路撒冷的国王和统治者,那么这个象征就走向了反面,成为新巴别塔中撒旦的会堂。
十六世纪的作家们在描述耶路撒冷时,所指的是一个神圣城市的拓扑结构。它首先是神圣文本中的一个主题,其次是人们想象中的一个地方,但它对当时的政治决策以及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对自身和敌人的定位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宗教改革的冲突中,关于谁属于巴别塔、谁属于耶路撒冷的解释冲突变得十分突出。
2. 卡塔里努斯与路德的争议
2.1 争议背景
这场卡塔里努斯与路德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关于权威的争议,即合法权威与虚假、非法权威之间的较量。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圣经权威与权力直接相关,宗教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往往参照基督这一真正的国王以及耶路撒冷作为统治神圣帝国的圣城形象来确定。而巴比伦或巴别塔则代表着邪恶、敌基督及其天使的所在。
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关于教会内部忏悔和赎罪券使用与滥用的讨论,但当他被指控为异端并面临绝罚威胁时,权威问题变得尖锐起来。教皇利奥十世授权多位神学家回应路德,而选择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