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宗教改革后的耶路撒冷之旅:延续的十字军精神
1. 宗教改革后丹麦贵族耶路撒冷之旅的背景与现象
宗教改革后,丹麦贵族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有了新的内涵。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这一旅程成为贵族教育之旅的一部分。像奥托·斯克拉姆(Otto Skram)在1590年代前往耶路撒冷,他在欧洲为帝国服务数年后,以“朝圣者”身份从君士坦丁堡出发,详细记录了在圣城及其周边的游览,还在圣墓教堂被封为骑士。保罗·雷森(Poul Resen)也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留下了相关故事,可惜他在从圣墓教堂前往开罗的路上去世。
当时,人们对于贵族前往耶路撒冷的动机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他们更多是为了了解其他文化,而不是出于宗教目的。但实际上,这些贵族的旅行记录与天主教信徒的记录差别不大,他们真挚地表达了对圣地的敬畏之情。尽管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意义上的朝圣元素自然减少,但耶路撒冷作为基督受难之地,在新教信仰中仍具有核心重要性。同时,新教贵族继续在圣墓教堂接受骑士封号,并且将此与宗教改革前的十字军历史明确联系起来。
1.1 不同时期的相关研究
不同时期的学者对这一现象有不同的研究和观点:
- 早期亲历者记录 :16 - 17世纪,前往耶路撒冷的人写下了旅行记录,描述了旅程和在耶路撒冷的经历。但这些记录对旅行者个人动机的信息较少,在当代悼词中,动机常从路德 - 福音派的官方信仰角度描述,强调教育目的和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 18 - 19世纪研究 :这一时期的学者如埃里克·庞托皮丹(Erik Pontoppidan)、约翰·伊勒(Johan Ihre)、劳里茨·谢比·韦德尔·西蒙森(Lauri
宗教改革后丹麦贵族耶路撒冷之旅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