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时代“上帝的子民”概念转变与耶路撒冷毁灭解读
1 “上帝的子民”概念在宗教改革时代的转变
1.1 概念基础与中世纪传统
在宗教改革时代,“上帝的子民”是一个关键的神学概念。拉丁语“populus”(人民)与“natio”(民族)不同,没有种族内涵。“上帝的子民”指被上帝选中,在尘世追随他、信仰他,并成为天国继承人的人。此外,它不仅对应“populus Dei”,还对应“civitas Dei”(上帝的公民身份)。奥古斯丁将这一概念引入基督教思想,自中世纪早期起,它就有了强烈的教会解释,即将“civitas Dei”在世间的历史等同于教会的历史。在中世纪,人们将上帝的子民或公民身份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即拉丁世界的正统教会。将《旧约》中的“上帝的子民”这一术语应用于此,意味着基督教接管了给予以色列和犹太教的应许,即“替代理论”。
大多数改革者认同中世纪的普遍观点,即基督徒取代犹太人成为真正的上帝的子民。例如,马丁·路德早在1513 - 1515年的《诗篇注释》中,就将《诗篇》65篇理解为“教会的成功与荣耀将因福音而扩大”,尽管该诗篇实际上是关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和圣殿,但路德认为它是“反对那些只想自己成为上帝子民的犹太人的嫉妒”。
1.2 改革者的不同理解
改革者与中世纪观念的差异在于,他们试图避免将“上帝的子民”直接等同于任何外部机构,如尘世的教会。路德在翻译《新约》时,不用“Kirche”(教会)一词,而用“gemeinde”(会众),并且他更喜欢使用“上帝的子民”这个表述。
在路德看来,“上帝的子民”这一术语能呈现出教会非等级化的形象,让人专注于上帝的话语而非神职人员。他认为上帝的子民一方面由上帝的话语创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