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锡安:早期现代瑞典的耶路撒冷密码与国家修辞
在17和18世纪,将瑞典视为《旧约》中以色列人民的对应者,在瑞典国家认同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政治话语中广泛使用圣经类比,不过一些学者质疑这些类比的意义,认为它们只是一种常见的宗教用语,并无更深层含义。但实际上,这些类比应被认真对待,耶路撒冷密码为早期瑞典国家认同的修辞构建奠定了基石。
1. 百年庆典与宗教隐喻
1693年2月,瑞典波罗的海帝国各地举行庆祝活动,纪念所谓乌普萨拉议会(Uppsala möte)成立一百周年。一个世纪前的1593年宗教会议上,神职人员、国务委员会和公爵卡尔(后来的卡尔九世国王)正式同意采用《奥格斯堡信纲》作为该国的通用信条,为瑞典在下个世纪成为路德宗信理国家奠定了基础。百年后,卡尔十一世想展示王国的团结,便选择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此次百年庆典的修辞基础是瑞典是与《旧约》以色列相当的上帝子民。乌普萨拉授予学位仪式以演唱赞美诗《耶路撒冷,你这圣城》(Jerusalem, tu helge stad)开场,颇具象征意义。主教哈金·斯佩格尔(Haquin Spegel)创作的一组短诗《世纪之歌》(Carmen saeculare)中也反复出现与以色列的关联。这些诗在风格上模仿贺拉斯为罗马世俗运动会创作的著名赞美诗,但内容围绕基督教主题,反复强调瑞典是上帝选民的观念,可作为思考耶路撒冷密码在17和18世纪瑞典国家认同修辞构建中重要性的起点。
在第一首诗中,斯佩格尔感谢上帝让路德宗教义在瑞典盛行。诗以光为隐喻,借鉴了《约书亚记》中上帝让太阳停留在天空帮助以色列人作战的故事,认为上帝让“公义的太阳”(即路德宗)在瑞典照耀了一百年是更伟大的奇迹,表明上帝像保护《旧约》中的选民一样保护着路德宗的瑞典。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