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透射光谱学:原理、应用与展望
1 引言
“内部透射”这一术语于1994年在直接硅片键合的背景下首次被引入。它特指在内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情况下,通过薄(d << λ)的埋入式界面的透射,并且总是与多次透射的能力相关,如图1所示。
根据定义,所研究界面的折射率$\tilde{n}_2$小于周围衬底的折射率$n_1$,且等于或大于外部介质的折射率$n_0$。对于大多数埋入高折射率半导体(如Ge、Si和GaAs)中的界面,这些条件很容易自然满足,因为典型的界面(如真空、氢化物、氧化物或氮化物)的折射率明显小于这些材料的折射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次内部透射(MIT)光谱学是多次内部反射(MIR)光谱学的直接扩展,两者都利用倍增因子来提高对薄界面或表面的灵敏度。然而,MIT光谱学作为一种卓越的表征工具的强大之处在于,对于典型的入射角,它可以实现巨大的增强。例如,在40°到70°的角度范围内,垂直于界面的模式分量可以比内部反射测量的结果增强20 - 225倍。这种巨大的优势对于在无法制备良好参考系统(即没有所研究界面的类似结构)时探测埋入式界面至关重要。
这种增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MIR三明治几何结构,其中来自高折射率MIR板的倏逝场用于探测另一种高折射率材料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就像MIT一样,两种介质之间的界面厚度远小于波长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内部反射,这保证了另一个表面可以被倏逝波探测到;对于内部透射,这使得辐射能够隧穿通过界面。在这两种情况下,两个高折射率材料之间的倏逝场的限制是增强的原因。
以下是不同情况下的示意图:
graph LR
c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