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性骚扰:挑战与反思
1. 性骚扰举报的困境
举报性骚扰面临诸多风险。一方面,打破沉默可能遭遇社会报复,受害者可能会被“抹杀”,其经历沦为他人的谈资。例如,当某人举报后,周围的谈话仿佛其不存在,她只能在相信与不相信自己的人之间来回张望,怀疑自己引发的是否只是一场讨论。
另一方面,举报需遵循可理解的话语规范,这剥夺了受害者的隐私权利。就像在一个故事中,主角因担心说出自己是跨性别者而一直保持沉默,因为她认为这是个人隐私,只想与亲近的人分享。这使得受害者陷入悖论:必须发声,但要以符合特定话语脚本的方式;即便无人回应,即便自身的遭遇让自己觉得无法发声,也得发声。
那么,保持沉默是否还能获得正义?又该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正义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 暴力与国家的角色
在处理性骚扰等暴力问题时,国家的角色至关重要。北欧模式和福利国家常被提及,然而在司法和正义层面,福利国家的作用需进一步审视。
社会经济差异、种族主义和移民身份等因素影响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人获得援助的可能性。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将施害者监禁的代价,报警还可能导致举报者、施害者及其共同子女被驱逐出境,并且当前对赡养要求的收紧也会给家庭团聚带来风险。
当福利国家逐渐成为“监禁国家”时,性取向、性别认同、种族和移民身份等方面的不平等会加剧。同时,那些较少依赖福利国家再分配功能的人往往主张更严格的刑事司法系统。
此外,当考虑北欧地区原住民的历史和现状时,如萨米人,国家镇压、身份认同和国家归属感等问题对正义的影响也凸显出来。人们会质疑司法系统和国家究竟保护了谁,以及应该保护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