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薄膜晶体管(Poly - Si TFTs)技术解析
1. ELA 工艺控制问题
为了获得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器件,薄膜需要在超横向生长(SLG)区域内结晶,理想情况下,要在能实现最大迁移率的能量密度下进行。然而,激光能量密度的精确设置精度有限,而且能量密度在脉冲间会有波动。这就导致样品偶尔会受到更高强度的辐射,当出现完全熔穿时,会使器件参数下降。
对比不同的辐照方式,静态辐照可看作零脉冲重叠过程,完全熔穿时会导致迁移率严重不均匀;而 100 次扫描光束过程可看作 99%脉冲重叠过程,即使完全熔穿,均匀性也能得到极大改善。
在实际的平板处理中,存在一个权衡问题,即减少脉冲重叠(可提高平板处理通量)和在合理的工艺窗口内保证可接受的均匀性之间的平衡。典型的平板处理采用 20 次脉冲工艺,在约 30 - 40 mJ/cm² 的能量窗口内,可获得约 120 cm²/Vs 的电子迁移率。通过拓宽光束后沿来优化 SLG 恢复过程,10 次脉冲工艺的能量工艺窗口大小可增加约 2 倍。
脉冲间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将脉冲稳定性提高到 3%(超过 ±3 西格玛)有助于改善结晶过程的均匀性。结合使光束长度上强度变化随机化的技术,有可能满足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器更严格的均匀性要求,但仍有部分人对多晶硅在该应用中的均匀性表示怀疑。
2. 大晶粒多晶硅技术
传统的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技术制备的器件存在电子迁移率有限(<200 cm²/Vs)、处理通量低和激光处理能量窗口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探索了多种技术,目标是获得大晶粒多晶硅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