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多晶硅薄膜晶体管(Poly - Si TFTs)技术解析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Poly - Si TFTs)技术解析

1. ELA 工艺控制问题

为了获得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器件,薄膜需要在超横向生长(SLG)区域内结晶,理想情况下,要在能实现最大迁移率的能量密度下进行。然而,激光能量密度的精确设置精度有限,而且能量密度在脉冲间会有波动。这就导致样品偶尔会受到更高强度的辐射,当出现完全熔穿时,会使器件参数下降。

对比不同的辐照方式,静态辐照可看作零脉冲重叠过程,完全熔穿时会导致迁移率严重不均匀;而 100 次扫描光束过程可看作 99%脉冲重叠过程,即使完全熔穿,均匀性也能得到极大改善。

在实际的平板处理中,存在一个权衡问题,即减少脉冲重叠(可提高平板处理通量)和在合理的工艺窗口内保证可接受的均匀性之间的平衡。典型的平板处理采用 20 次脉冲工艺,在约 30 - 40 mJ/cm² 的能量窗口内,可获得约 120 cm²/Vs 的电子迁移率。通过拓宽光束后沿来优化 SLG 恢复过程,10 次脉冲工艺的能量工艺窗口大小可增加约 2 倍。

脉冲间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将脉冲稳定性提高到 3%(超过 ±3 西格玛)有助于改善结晶过程的均匀性。结合使光束长度上强度变化随机化的技术,有可能满足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器更严格的均匀性要求,但仍有部分人对多晶硅在该应用中的均匀性表示怀疑。

2. 大晶粒多晶硅技术

传统的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技术制备的器件存在电子迁移率有限(<200 cm²/Vs)、处理通量低和激光处理能量窗口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探索了多种技术,目标是获得大晶粒多晶硅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

感应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观测器(MRAS)+模数最优法整定电流环和对称最优法整定速度环的无感算法(Simulink仿真实现)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感应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的无感算法,结合模型参考自适应观测器(MRAS)实现转速和磁链的在线估计,省去机械传感器,提升系统可靠性。控制系统采用经典的双闭环结构,其中电流环通过模数最优法进行PI参数整定,以获得快速响应和良好稳定性;速度环则采用对称最优法进行调节器设计,增强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能。整个控制策略在Simulink环境中完成建模与仿真,验证了其在无位置传感器条件下仍能实现高性能调速的可行性。; 适合人群:自动化、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高校科研人员以及从事电机控制、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研究无速度传感器电机控制技术,特别是MRAS在转速辨识中的应用;②掌握模数最优法与对称最优法在电流环和速度环PI参数整定中的设计流程与工程实践;③通过Simulink仿真平台复现先进控制算法,服务于教学实验、科研项目或工业原型开发。;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Simulink模型同步学习,重点关注MRAS观测器的构建原理、PI参数整定的理论推导与仿真验证环节,同时可进一步拓展至参数鲁棒性分析与实际硬件实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