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污染与大气治理困境
在国际环境治理的舞台上,俄罗斯与挪威在佩琴加镍业现代化项目上的合作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画卷。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两国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同认知和利益诉求,更凸显了国际合作中观念冲突与利益博弈的复杂性。
观念差异与合作困境
俄罗斯和挪威在环境问题上存在着显著的观念差异。挪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减少佩琴加镍业的排放视为重要目标。挪威政府推出了3亿挪威克朗的支持计划,挪威官僚机构、民众、环保组织以及各级议员都坚定地要求大幅削减排放。同时,挪威工业界也希望从现代化项目中分得一杯羹,无论是通过大型合同还是分包供应。
而俄罗斯方面,情况则截然不同。尽管俄罗斯环境官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挪威的要求,但其他政府机构,如海关和税务部门,极不情愿为诺里尔斯克镍业/佩琴加镍业提供必要的税收减免。当地居民更关心的是保住工作岗位,而非改善环境。由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脆弱,高层政治和地方政客既不愿意也无力为现代化项目提供资金。不过,诺里尔斯克镍业和佩琴加镍业的管理层出于工业发展而非环保原因,对挪威支持的现代化升级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这种观念差异导致双方的“赢集”(即谈判结果可接受范围)几乎没有重叠。挪威要求俄罗斯为一个对其自身利益不大的项目投入巨额资金,这在俄罗斯看来既没有法律要求,也没有道德义务,而且政治上也没有太多好处。因此,在整个90年代,双方的谈判始终未能取得积极成果。
| 国家 | 主要关注点 | 对项目的态度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