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苏联时代俄罗斯镍产业现代化:从困境到转机
在俄罗斯后苏联时代,镍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机遇和变化。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也深刻影响了俄罗斯与挪威等北欧国家的关系。
镍产业困境与早期现代化尝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镍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以摩尔曼斯克州的一些公司为例,它们的持续运营对于蒙切戈尔斯克、扎波利亚尔内和镍城等城市至关重要。为了维持这些公司的生存,州政府不得不给予新公司大量税收优惠,并承担起城镇公共服务的全部责任,甚至购买了科拉矿业冶金公司(KGMK)10%的股份。
在这种背景下,诺里尔斯克镍业(Norilsk Nikel)和佩琴加镍业(Pechenganikel)的现代化项目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起初,该项目被寄予厚望,被视为冷战后俄罗斯与北欧关系新时代的象征,不仅展示了北欧国家与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在重大工业项目上的有效合作,还旨在解决共同的环境问题,保护脆弱的北极环境。
然而,项目进展并不顺利。芬兰奥图泰(Outokumpu)公司开发的首个现代化项目因成本过高而失败。挪威企业和政府试图介入,希望通过引入西方(主要是挪威)技术来推动项目进行。但由于俄罗斯镍产业面临诸多困境,以及北欧与苏联在自然环境和商业关系处理方式上的巨大差异,项目很快从一个多边旗舰项目变成了挪威与俄罗斯之间漫长而乏味的双边事务。
挪威的区域合作战略与项目关联
20世纪90年代,挪威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扮演了捐赠者的角色。为了应对苏联解体和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开放,挪威发起了北极欧洲-大西洋区域合作(BEAR,又称巴伦支海合作),于1993年1月启动。该合作涉及俄罗斯、芬兰、瑞典和挪威的北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