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原理、应用与挑战
1. 引言
在无监督学习中,聚类是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在给定数据集中发现潜在的簇结构。本文将重点介绍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聚类算法,它是一种生成对象数据软聚类的主要方法。同时,我们也会对比硬C均值(Hard C-means,HCM)算法,分析它们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
2. 模糊C均值算法原理
2.1 基本概念
在无监督学习里,首要任务是判断给定数据集 $X$ 中是否存在簇,若存在,确定簇的数量。大多数聚类算法,包括FCM,都需要将簇的数量作为输入,其工作是寻找数据集 $X$ 的“最佳”划分,而“最佳”划分的定义因算法而异。
FCM旨在将数据集 $X$ 划分为预先定义数量的簇,同时考虑簇分配的不确定性。它生成的是模糊划分,允许对象在不同簇之间共享。在FCM中,每个簇由一个簇中心(或示例、原型)表示,设 $v_i$ 为簇 $A_i$ 的原型,$V$ 为所有 $C$ 个簇中心的集合。
2.2 目标函数
FCM的目标是最小化以下准则函数:
[
J(U, V) = \sum_{k=1}^{n} \sum_{i=1}^{C} u_{ik}^m d^2(x_k, v_i)
]
约束条件为:
[
\sum_{i=1}^{C} u_{ik} = 1, \quad \forall k
]
其中,$u_{ik}$ 表示数据点 $x_k$ 属于簇 $i$ 的隶属度,$m$ 是模糊因子,$d^2(x, y)$ 是数据点 $x$ 与簇中心 $y$ 之间的距离平方。这个目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0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