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级图像融合技术解析
1. 像素级图像融合概述
图像融合可在不同的信息表示层面进行,常见的分类有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这里着重探讨像素级图像融合,它在图像处理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更注重人类感知而非机器视觉的场景中,如数码摄影、医学成像、遥感、监控、飞行员导航等。
像素级图像融合是指通过逐像素操作将源图像进行合并。其主要目标是生成视觉效果良好的融合图像,同时具备以下特性:
- 将源图像的互补或有用信息传递到合成图像中。
- 在融合过程中不丢失源图像信息。
- 不在融合图像中引入伪影。
从图像融合的目标来看,过去几十年间提出了多种融合算法。图像融合大致可分为单尺度和多尺度融合方法。
2. 单尺度图像融合
单尺度图像融合是在当前尺度的源图像上进行融合,无需进一步分解,也被称为空间域技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单尺度融合方法及其优缺点:
| 空间域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 | — | — |
| 平均、最小、最大和形态学运算符 | 易于实现 | 降低对比度或产生亮度、颜色失真 |
| 主成分分析(PCA)、独立成分分析(ICA)、强度 - 色调 - 饱和度(IHS) | 计算效率高 | 可能存在光谱失真,仅对少数融合数据集有理想效果 |
| 焦点测量、双边锐度准则 | 可能产生理想结果 | 适用于少数数据集,计算成本高 |
| 优化方法 | 可能产生理想结果 | 需要多次迭代,计算成本高,过度平滑融合图像 |
具体的融合操作如下:
- 简单平均法 :通过对输入图像 A(i, j)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