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与转基因艺术:科技与伦理的交织
1. 人造生命的奇妙设想
在数字时代,有一种设想令人惊叹:某种存在能够在毫秒内自主且实体化地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数据流将成为其直接的感官体验。然而,人类很难想象这种数字化、非物质的生存状态“感觉”如何。图灵测试将人类概念强加于机器,这使其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而有人想要创造的网络生命这种人造生命形式,过着难以想象却又完全独立的生活。
2. 人造生命的历史溯源
人造生命的梦想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人造生命相关发展:
- 古代时期 :
- 传奇医生盖伦依据当时的液压学勾勒出人体的气动模型。
- 亚历山大的希罗在机械剧院中实现了艺术自动化,他用绳索、绞车、杠杆等装置,配合配重、音效和场景变换,将纳普利乌斯的传说以虚幻的形式呈现出来。
- 波斯、印度、中国和希腊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机械飞鸽、跳舞猴子或会说话的鹦鹉等的记载。
- 14 世纪的佛罗伦萨,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了一个用于模仿天堂场景的机械舞台。不过,这些机械设想与宗教教义相冲突,宗教认为上帝的创造物拥有自由意志和不朽的灵魂,因此直到 16 世纪,关于自动化的记录都很少。
- 近代时期 :
- 自古代以来,诗人和艺术家的想象催生了一系列幻想形象,如魔像、机器人、曼德拉草和活画像等。17 世纪,随着人体与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钟表机械的类比,物质 - 机械论思想重新浮现。
- 1615 年,所罗门·德·考斯出版了著名的自动装置设计和花园图纸集《动力原因》。勒内·笛卡尔熟知他的作品,并设想了一个与碳基人类毫无差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