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呈现:艺术与理念的历史探索
1. 远程呈现艺术的兴起与早期实践
远程呈现艺术融合了机器人技术、电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拓展了人类行动和体验的范围。其发展源于人们的好奇心以及类似“扮演上帝”的宗教性动机。在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蓬勃发展之前,远程呈现艺术就已开始发展,可视为远程通信艺术的继承者,尤其受到两位艺术家的强烈影响。
1991年秋季,德国电信组织的展览上,《大脑之家》的早期版本通过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从柏林的ART + COM研究所传输到瑞士日内瓦。日内瓦的用户借助数据手套,能在不露面的情况下操控来自柏林的数据集,这是远程呈现、接收数字艺术作品并与之进行远距离互动的实验。它改变了观察者与艺术作品的传统关系,使作品在接收过程中失去了可定位性,体现了远程呈现带来的认知创新和美学悖论。
-
Eduardo Kac的作品 :巴西艺术家Eduardo Kac在20世纪80年代因全息诗歌成为先驱,90年代转向将生物过程与远程通信结构相结合的作品。如1992年在芝加哥SIGGRAPH展览上的《Ornitrorrinco项目》,用户可通过电话线和设备按钮控制位于芝加哥艺术学院Kac工作室的远程机器人。后续作品如《Ornitorrinco in Eden》(1994)、《Rara Avis》(1996)和《Uirapuru》(1999)继续探索远程呈现的美学和认识论。《Uirapuru》是一个网络装置,首次在东京国际通信中心的ICC双年展上展出。该装置中,日本的展览空间模拟了热带雨林,里面有彩色的远程机器人飞鱼,可由本地界面和远程网络用户控制。传感器跟踪飞鱼的运动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网络,网络用户能在虚拟空间与飞鱼的化身互动。同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