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在航空行业已从“可选技术”变为“关键基础设施”,其落地场景贯穿设计、制造、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下面从“现状概览”与“具体案例”两个维度进行归纳。
一、应用现状概览
-
制造阶段
• 视觉测量:用结构光/双目视觉对机翼、机身对接部位进行 0.01 mm 级位姿测量,取代传统工装定位。
• 视觉引导:机器人根据实时视觉反馈完成铆接、涂胶、紧固件安装,人工干预减少 70 % 以上。
• 缺陷检测:在复材蒙皮、发动机叶片工位部署 AI 视觉,实时发现裂纹、缺胶、划痕,漏检率降至 0.1 %。 -
运营/维护阶段
• 无人机+视觉的“绕机检查”已在多家 MRO 机构常态化,检查一架窄体机由 2 小时缩短到 15 分钟。
• 机场跑道 FOD(异物)监测系统 7×24 在线,深圳机场试点表明误报率 < 3 %。
• 基于数字孪生的“预测性维护”正与视觉检测数据融合,实现从“定时检修”向“视情维修”过渡。 -
飞行试验与空域管理
• 高速摄像机以 10 000 fps 记录火箭级间分离、飞机投弹姿态,为 CFD 模型校准提供高保真数据。
• 部分机场正在测试“视觉着陆辅助系统”,在 ILS 失效或低能见度下用摄像头实时计算飞机与跑道入口的相对位置,作为冗余备份。
二、具体案例拆解
表格
复制
| 案例 | 技术方案 | 效果与数据 | 来源 |
|---|---|---|---|
| 汉莎技术飞机蒙皮检测 | 无人机搭载 1.2 亿像素相机 + YOLOv8 缺陷模型 | 单架 A320 检查时间由 120 min ↓ 15 min;裂纹检出率 99.3 % | |
| 深圳机场跑道异物监测 | 跑道两侧 24 台 4K 相机 + 边缘 AI 盒子 | 异物识别精度 95 %,平均告警延迟 < 2 s | |
| 涡轮转子“零缺陷”装配线 | 5 组协作机器人 + 8 台 500 mm 远心镜头 | 叶片漏装率 0;装配节拍 6 min/级 ↓ 2.5 min/级 | |
| 菲特 3D 扫描叶片检测 | 蓝光 3D 扫描 + AI 比对 | 单件扫描 2-4 min;尺寸偏差检出阈值 0.02 mm | |
|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着陆监测 | 高速摄像机 10 000 fps + 数字图像相关法 | 成功捕获 20 ms 级降落伞展开过程,为结构改进提供关键数据 |
三、趋势展望
• “多模态”融合:视觉+毫米波+红外同步采集,解决夜间/雨雾场景的缺陷检测盲区。
• 小样本学习:针对航空罕见缺陷(如复合材料分层),正采用 Few-shot Learning 降低对大规模标注数据的依赖。
• 机载视觉:部分新研飞机在襟翼、起落架舱内嵌入微型视觉节点,实现“在飞状态”实时自检,预计 2026 年进入适航验证。
*“航空蒙皮裂纹检测”**的 Python 示例(基于 YOLOv8),
复制
-
缺陷检测(裂纹/划痕)
场景:灰度金属表面,检测裂纹或划痕。
思路:传统方法(Canny + 形态学 + 轮廓)即可快速验证;如数据量大再迁移到深度学习。
Python
复制
# detect_crack.py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detect_crack(img_path, save_path="crack_out.jpg"):
img = cv2.imread(img_path, 0) # 灰度读取
blur = cv2.GaussianBlur(img, (5, 5), 0)
edges = cv2.Canny(blur, 50, 150) # 边缘
kernel =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cv2.MORPH_RECT, (3, 15))
dilate = cv2.dilate(edges, kernel, 1) # 纵向增强
contours, _ = cv2.findCon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290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