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看似“火眼金睛”,实则“雾里看花”——成熟度、难点与问题全透视
作者 | 机器视觉观察员
一、成熟度画像:硬件“成年”,软件“青春期”
如果把机器视觉比作一个人,他的身体(硬件)已接近成年,但大脑(软件)仍在青春期。
表格
复制
| 维度 | 成熟度表现 | 典型指标 |
|---|---|---|
| 硬件 | 相机、光源、镜头、采集卡全部模块化、标准化,即插即用 | 千兆网/CoaXPress相机批量出货,价格五年下降 35% |
| 算法平台 | 2D 视觉库趋于稳定;3D、AI 算法仍在高速迭代 | Halcon、VisionPro 每年仍保持 2-3 次大版本更新 |
| 部署成本 | 入门系统 5 万元即可落地,仅为 2018 年的 1/3 | 3D 无序抓取方案 2024 年均价 25 万,2020 年需 60 万 |
| 行业渗透 | 3C、锂电、光伏、汽车、食品包装五大行业装机量年均增长 40% | 一条动力电池产线平均布设 80+ 套视觉工位 |
结论:硬件与系统集成已进入“规模化复制”阶段,但软件层面的易用性、认知智能和跨场景泛化能力仍是短板,导致“能落地≠好落地”。
二、三大应用层级: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距离
-
L1 看得见(成像):90% 场景已解决
• 高分辨相机 + 远心镜头 + 稳定 LED 光源即可输出高对比度图片。 -
L2 看得准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