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的变革:反馈机制与驾驶员感知
1. 引言
1.1 反馈来源与对象
车辆设计的改变会对驾驶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影响,原因在于车辆是一个中间变量,处于道路环境动态与驾驶员控制行为的控制回路中。驾驶员与环境的交互是间接的。打个比方,如果驾驶员与道路环境是直接交互,那么停车时就会像《摩登原始人》里的车那样,把脚伸到地板洞里直接踩在路面上减速。
实际上,驾驶员通过踩踏板来减速。踏板的运动由真空助力的“伺服”装置辅助,该装置放大了推动气缸内活塞所需的力,使制动管路中的液压油增压,进而使制动卡钳中的活塞挤压铸铁制动盘,制动盘安装在轮毂上,制动力通过橡胶轮胎传递到沥青路面,而非驾驶员的鞋子。这一系列机械过程与简单操作对车辆施加的实际应力相去甚远。
控制回路并不像乍看之下那么简单。虽然驾驶员脚部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力似乎应与制动力成正比,但从技术角度看,制动踏板也可以反向工作,即较轻的脚部压力产生更强的制动力,而且制动力与踏板力的关系并非一定是连续的。火车和飞机的刹车就不是连续的,它们有少量预设的制动点或级别。即使在汽车中,制动看似线性且成比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并非总是如此。例如“制动衰退”情况,刹车过热时,用力踩制动踏板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即制动性能下降。在车轮锁死打滑且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启动时,无论怎样用力踩制动踏板,制动力都无法再增加。即使在这些极端边界条件下,制动踏板压力与制动力也很少严格呈线性关系。有些车辆的刹车可能“灵敏”(初始踏板压力小但制动力大)或“迟钝”(初始踏板压力适中但制动力小),这就是所谓的“车辆感觉”现象,会对人类驾驶表现产生或好或坏的强大影响。
除了制动,还有其他汽车反馈的例子: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1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