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特质与功能的交织探索
1. 真实分数的存在性探讨
在探讨心理测量相关概念时,真实分数的存在性是一个关键话题。有人认为,如果某种思想是可能的,那么即使它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也必然在某个地方存在。不存在的情况只适用于那些我们甚至无法思考的对象。柏拉图式的真实分数观念通常被认为是错误的,那些从可靠测试分数的存在来论证某种结构存在的心理测量学家犯了范畴错误。就像行为主义者认为没有“心智”只有行为一样,也有人说没有“真实分数”,只有一系列观察分数和推断。
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简化。有许多抽象名词虽然不直接与物体相关,但确实存在,比如“正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能会认同正义并非物理存在,但这并不等同于认同“世界上没有正义”或“不存在正义这种东西”。仅仅因为一个抽象对象没有物理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用处,也不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对象,除非我们陷入语义上的吹毛求疵。
2. 心理与物理真实分数的比较
人们常认为物理测量有特殊之处,使其与心理测量区分开来,并且物理测量不受真实分数理论批评的影响。但实际并非如此。以测量桌子长度为例,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精确地测量它,不同人进行精细测量时也很难达成完全一致。而且,第二天测量结果可能就会不同,因为湿度或温度变化会使桌子尺寸改变。桌子也不可能完全是矩形,那么哪一个测量值才是“真实”长度呢?这里人们所追求的桌子长度就是一个“真实”分数。
医学测量如血压更是如此,它不仅每次测量结果不同,而且每秒都在变化,身体不同部位的血压也有差异。“血压”不仅仅是一个观察到的测量值,更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分数。即使是光速也并非完全精确可知,数学基本常数如圆周率π也只能精确到一定小数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