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测量学:概念、模型与争议
1. 现代思维与智力探讨
现代科学概念,如“安慰剂”“对照组”,通过教育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部分思考更加清晰。同时,日常对计算机的使用和对技术指令的遵循,也促使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机器时更具逻辑性。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变得更聪明了呢?这取决于我们对“智力”的定义,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并不比先辈更有智慧。
“同卵双胞胎悖论”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生物学家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社会生物学家认为,不同种族在智商分数上的差异是由于某些群体的基因劣势,暗示有些种族比其他种族“进化程度更高”。但过去30年里,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智商差异在缩小,4岁时仅相差5分,24岁时相差17分,且这种随年龄增长的差距变化暗示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差异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能被两个群体共同克服。弗林认为,这看似是个悖论,是因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巨大影响被低估了。
2. 心理测量学是否为科学的争议
社会生物学的许多争议都围绕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量学。社会生物学家常引用心理测量学中的特质测量方法,他们对测量的智力特质(智商)的遗传特性很感兴趣。这一领域常以“我们只是诚实的科学家在履行职责”为辩护。但有人怀疑这是否能被称为纯粹的科学,或许心理基因工程理论应像核工程理论一样,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人类克隆问题上,就采取了更强的社会视角,相比之下,心理测量学声称的“纯粹科学”就不那么有说服力了。
心理测量学究竟是纯粹科学还是应用科学呢?在物理科学中,区分一个学科的纯粹和应用方面相对容易。例如在核物理学中,专注于基本粒子性质的研究可拓展人类认知,而研究何种等级的钚能产生最佳核爆炸,要么不合理,要么仅在国防层面有合理性。简单来说,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