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相互交织的发展与影响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与心理学的关系日益紧密。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心理学在AI发展中的作用、人类与AI系统的交互,以及AI对心理学专业的影响。
1. 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渊源
现代AI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诺伯特·维纳(Norbert Weiner)的《控制论》(1948)、艾伦·图灵(Alan Turing)的《计算机器与智能》(1950)以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的开创性工作(1958)。图灵提出人类和计算机在思考和计算中都使用符号,从而建立了机器与人类之间的联系。1956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首次被使用,标志着现代AI时代的开端。
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大约在AI研讨会四周后的1956年9月11日,在马萨诸塞州剑桥举行的一次会议确立了心理学的“认知革命”范式。这表明AI和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AI与心理学范式: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
“人工智能”这一术语的使用引发了对“真实”或“自然”智能的比较。然而,在人类行为研究中,对于“智能”的理解存在广泛差异。自斯皮尔曼(Spearman)1904年提出一般智力的g因素以来,心理学家们仍在探讨“智商”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智能的测量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对问题的口头、空间或图像响应,以及反应速度等。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是两个重要的范式。在认知革命之前,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强调通过观察行为来建立科学,认为无法直接观察到与他人和生物体行为相关的内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