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钟的进化与适应性解析
1. 生物钟存在的其他原因
生物钟特征得以保留可能有两个原因:
- 一是选择压力减弱,对该特征既无强烈的正向选择,也无负向选择,因此它被动地保留了下来。
- 二是该特征本身可能不再具有适应性,但在进化过程中,它与其他具有适应性的特征产生了关联。
在探讨生物钟是否具有适应性时,我们关注的是是否存在有利于其存在的选择压力。这一区分很重要,能避免我们陷入将“想当然的故事”等同于适应性证明的误区。例如,鼻子能很好地架住眼镜,但不能说鼻子是为了架眼镜而进化出来的适应性特征。对于细菌而言,虽然生物钟能在生物体内部建立时间组织,如蓝藻中固氮作用和光合作用在时间上的分离看似具有适应性,但这种分离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是适应性特征。
2. 细菌生物钟进化的选择性力量
为了解释细菌生物钟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Pittendrigh的“逃离光线”假说。该假说认为,生物钟可能是生物体为保护自身免受可见光和紫外线(UV)等光线伤害而进化出的机制。
光线对细胞的影响
- 可见光会影响细胞的生长速率和新陈代谢,因为细胞内许多重要分子(如细胞色素和黄素)能吸收可见光。
- 紫外线对细胞危害更大,会增加DNA的突变率,且细胞在细胞周期的特定阶段(如DNA解旋复制时)对紫外线更敏感。例如,酵母细胞在G1/S期对紫外线损伤最敏感,而在S/G2晚期最不敏感。一些真核微生物的DNA复制主要在夜间进行,这与生物钟将DNA复制限制在紫外线辐射最弱时段的功能相契合。
相关生物的实例
- 莱茵衣藻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