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细菌光合效率与代谢调控:从光能利用到昼夜节律的优化策略
1. 光能吸收与利用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光能吸收和利用能力在光合作用效率中起着关键作用。白天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强度动态变化,当光照强度超过光合作用能力时,光合反应中心会产生多余电子,导致有害活性氧物质(ROS)的形成增加。为应对高光损伤,蓝细菌进化出了非光化学淬灭(NPQ)这一光保护机制。NPQ将吸收的多余太阳能以热量形式耗散,使叶绿素的激发态无害地回到非活性状态。然而,NPQ过程中以热量形式损失的太阳能可能相当可观,高达吸收太阳能的50%,这些能量本可用于光合生产。
为了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 筛选高光耐受性菌株 :一些蓝细菌菌株对高光具有更强的耐受性,在高光条件下生长迅速,在生物技术应用中更具潜力。例如,Ungerer等人对聚球藻PCC 7942基因组上的三个基因进行修饰,使细胞生长速度提高了约三倍,达到了与快速生长菌株聚球藻UTEX 2973相当的水平。其中,ATP合酶α亚基AtpA中的C252Y替换和NAD⁺激酶PpnK中的E260D替换,分别提高了ATP生成和NADPH产生的酶活性,加速了电子沿电子传递链的流动。
- 截断光系统捕光天线 :Melis在2009年提出,截断光系统捕光天线是减少NPQ造成的光损伤或能量损失的可行策略。从集胞藻PCC 6803中完全去除藻蓝蛋白(ΔcpcAB),显著降低了625 nm处的吸光度,使饱和光强提高了两倍。在模拟强光(2000μE m⁻² s⁻¹)和细胞密度为0.5 - 1.0 g DCW L⁻¹的条件下,工程菌株的生长速率更高,生物量积累比野生型菌株高57%。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