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生物钟:回顾与展望
生物钟是生物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它调节着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行为节律,使其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适应。生物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还在医学、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分享一位科学家50年来在生物钟研究领域的探索历程,包括他的研究经历、重要发现以及对生物钟机制的独特见解。
科研选择的背景与契机
作为名古屋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最初被物理和数学吸引,但生物学对我来说最具吸引力。在生物系,我主要学习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同时也对生态学和系统学感兴趣。大四那年夏天,我决定研究生物钟,这一选择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
当时,大学冲突在全国蔓延,人们开始反思大学的性质和科研的方向。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与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诸多扭曲现象相呼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希望找到一个真正有趣且竞争不太激烈的研究领域。我想研究许多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考虑其是否“有用”,甚至可能故意寻找一些看似“无用”的课题。此外,我也在思考是否存在一些并非生命生存必需,但与生存的微妙之处相关且受自然选择影响的生物学功能。然而,我一直未能找到具体的研究方向,兴趣一度转向了登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太田教授关于“植物发育生理学”的讲座。他提到植物利用自主的生物钟(表现为约24小时的昼夜节律)来测量日照长度,从而选择开花的季节。当在生物钟的不同时间给予刺激时,振荡的相位会根据刺激时间向前或向后移动,但相位响应曲线在不同物种中是相同的,并且会随生物钟周期重复。根据光照程序预期建立的同步化情况,可以推断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判断,进而引发开花。尽管当时我对生物钟的本质和日照长度测量机制并不清楚,但生物钟振荡相位与光照时间表预测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