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有名词指称与粤语语气词的(非)预期性研究
1. 专有名词简单句谜题的新解法
在探讨专有名词的指称问题时,专有名词简单句谜题常引发诸多讨论。实际上,这并非真正的谜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像某些句子表达的并非关于个体的单一命题,而是关于个体某方面的命题;二是诸如“X = Y”形式的等同陈述仅涉及单一命题。
1.1 等同陈述
等同陈述的语义可定义如下:
- 定义 :“X = Y(X 是 Y,X 与 Y 等同)”表示在关于 X / Y 的单一命题中,Y 可与 X 相互替换且真值不变。
- 性质 :这种陈述谈论的是两个名称 X 和 Y 之间的关系,而非它们所指称的个体。这一观点可追溯到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不过,弗雷格后来摒弃了他曾支持的元语言分析,转而采用著名的意义/指称分析,他认为元语言分析无法解释“X = Y”所展现的认知意义。但实际上,“X = Y”本身无需表达确切知识,它更像是知识的生成器。例如,在已知“X = Y”的定义下,若知道 F (X),就能知道 F (Y) 等,前提是这些命题都被解释为单一命题。
- 替换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该定义将替换性限制在单一命题中。只有当 X 指称个体而非个体的某方面时,Y 才能替换 X。例如,即便“Superman = Clark Kent”为真,若“Superman”在某句中并非指称个体而是个体的某方面,替换就会失败。
以下是不同语境的对比表格:
| 语境类型 | 特点 | 命题表达 |
| ---- | ---- | ---- |
| 知情语境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