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雷达极化技术中的降水滴谱反演方法
1. 同时衰减与滴谱反演
1.1 反演原理与步骤
在气象雷达测量中,为了准确获取降水滴谱(DSD)信息,需要考虑信号的衰减。通过特定的积分方程来同时估计衰减和反演降水 DSD 及微物理参数。反演步骤如下:
1. 从最后一个距离门(r = rN)开始,该距离门内的衰减可忽略。利用公式 7.8 从 (Z_{DR}’(r_N)) 求解 (\Lambda(r_N)),再用公式 7.7 从 (Z_{H}’(r_N)) 得到 (N_0(r_N))。
2. 使用 (N_0(r_N)) 和 (\Lambda(r_N)) 计算最后一个距离门的衰减项(公式 7.7 和 7.8 中的最后一项),然后根据 (r_{N - 1}) 处的 (Z_{H}’(r_{N - 1})) 和 (Z_{DR}’(r_{N - 1})) 求解 (N_0(r_{N - 1})) 和 (\Lambda(r_{N - 1}))。
3. 重复步骤 2,直到初始距离门(r = r1)。
1.2 正反递归方法对比
原理上,正向和反向递归都可用于 DSD 反演。但实际应用中,正向递归由于误差和误差积累往往不稳定。而反向递归利用了 (PIA_H) 和 (PIA_{DP}) 约束,结果更稳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反向递归。
1.3 模拟示例
假设一条射线的降水 DSD 恒定,(N_0 = 8000 m^{-3}mm^{-1}),(\Lambda = 2.0 mm^{-1})。计算得到真实的降水微物理参数和雷达本征变量:(R = 34.4 mm hr^{-1}),(D_m = 2.0 mm),(Z_H = 48.8 dBZ),(Z_{DR} = 2.60 dB)。然后计算 (PIA_H) 和 (PIA_{DP}),并在雷达变量中加入 (Z_H) 为 1 dB、(Z_{DR}) 为 0.2 dB 的误差,得到模拟的雷达测量值。模拟结果显示,反向递归能给出稳定的反演结果,而正向递归在距离 (r > 25 km)((PIA_H > 30 dB))时结果发散,无法得到有效反演。
这种同时衰减和 DSD 反演的方法,在考虑 DSD 变化的情况下,比单独的衰减校正更准确,尤其在存在 DSD 模型和测量误差时。双极化和双频率技术与该方法有相似的原理和方程。
2. 降水滴谱的统计反演
2.1 确定性反演的局限性
之前讨论的 DSD 确定性反演虽有改善定量降水估计(QPE)和微物理参数化的潜力,但存在诸多局限。它难以处理测量和模型误差,除了 DSD 模型约束(如 (\mu - \Lambda) 关系)外,无法利用 DSD 数据的先验统计信息,也不能量化反演性能。例如,当 (Z_{DR}) 测量值接近零或为负时,无法从相应方程求解 (\Lambda),也就无法反演 DSD。此外,它不提供反演误差协方差信息,不利于优化利用反演结果。
2.2 贝叶斯统计反演方法
为克服这些局限,引入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统计反演方法。该方法将降水状态(DSD)参数和极化雷达测量值视为由概率密度函数(PDF)表征的随机变量。设状态向量 (x) 表示 DSD 参数,测量向量 (y) 表示极化雷达数据(PRD)。反演的目标是找到在测量向量 (y) 后验条件下 (x) 的 PDF。根据贝叶斯定理,后验条件 PDF (p_{post}(x | y)) 为:
[
p_{post}(x | y) = \frac{p_f(y | x) \cdot p_{pr}(x)}{\int p_f(y | x) \cdot p_{pr}(x) dx}
]
其中,(p_{pr}(x)) 是状态 (x) 的先验 PDF,(p_f(x | y)) 是给定状态 (x) 时观测 (y) 的正向条件 PDF。找到状态向量的后验条件 PDF 后,通过对状态 (x) 的整个范围积分计算期望值 (\bar{x}) 和标准差 (\sigma_x):
[
\bar{x} = \frac{\int x \cdot p_f(y | x) \cdot p_{pr}(x) dx}{\int p_f(y | x) \cdot p_{pr}(x) dx}
]
[
\sigma_x^2 = \frac{\int (x - \bar{x})^2 \cdot p_f(y | x) \cdot p_{pr}(x) dx}{\int p_f(y | x) \cdot p_{pr}(x) dx}
]
2.3 DSD 参数的先验分布
为了获得后验条件 PDF,需要先确定状态向量(DSD 参数)的先验 PDF 和给定状态向量时观测向量(PRD)的正向条件 PDF。通过将 2DVD 测量的 DSD 拟合到伽马分布模型(使用截断矩拟合方法,利用 DSD 的二阶、四阶和六阶矩),得到 DSD 参数 (N_0) 和 (\Lambda) 的分布。这些分布有很大的偏态、大动态范围和与物理参数的非线性关系。为减少动态范围和缓解非线性效应,将 DSD 参数转换为 (N_0’ = \log_{10} N_0) 和 (\Lambda’ = \Lambda^{0.25}) 用于贝叶斯反演。转换后,轻雨时 (N_0’) 和 (\Lambda’) 的动态范围显著减小,接近高斯分布,能更好地表示中/大雨情况。多数 DSD 的 (N_0’) 值在 3 到 5 之间(即 (N_0) 约为 (10^3 - 10^5 m^{-3} mm^{-1})),(\Lambda’) 值在 1.1 到 1.6 之间(即 (\Lambda) 约为 1.5 - 6)。将离散化后的 (N_0’) 和 (\Lambda’) 的联合 PDF 保存为查找表,便于后续计算。
2.4 正向条件分布
为便于贝叶斯反演,还需要正向条件 PDF (p_f(x | y)) 来连接状态变量和测量值。考虑到雷达估计的采样误差通常呈高斯分布,假设正向条件 PDF 遵循双变量高斯分布:
[
p_f(Z_H, Z_{DR} | N_0’, \Lambda’) = \frac{1}{2\pi \cdot \sigma_{Z_H} \cdot \sigma_{Z_{DR}} \sqrt{1 - \rho^2}} \times \exp\left{ -\frac{1}{2(1 - \rho^2)} \left[ \left(\frac{Z_H - \bar{Z}
H}{\sigma
{Z_H}}\right)^2 - 2\rho \left(\frac{Z_H - \bar{Z}
H}{\sigma
{Z_H}}\right) \left(\frac{Z_{DR} - \bar{Z}
{DR}}{\sigma
{Z_{DR}}}\right) + \left(\frac{Z_{DR} - \bar{Z}
{DR}}{\sigma
{Z_{DR}}}\right)^2 \right] \right}
]
其中,(\rho) 是 (Z_H) 和 (Z_{DR}) 之间的相关系数,通常很低,假设为 0。(\bar{Z}
H) 和 (\bar{Z}
{DR}) 可通过正向模型/算子从状态 ((N_0’, \Lambda’)) 计算得到。(\sigma_{Z_H}) 假设为常数 2 dB,(\sigma_{Z_{DR}}) 是 (Z_H) 和 (Z_{DR}) 的函数。在上下界内,(\sigma_{Z_{DR}}) 假设为常数 0.3 dB(主要是估计误差);若观测的 PRD 超出该区域,认为 (\sigma_{Z_{DR}}) 受异常降水影响,误差大于 0.3 dB,具体表达式为:
[
\sigma_{Z_{DR}} =
\begin{cases}
0.3[1 + (Z_{DR} - Z_{DR}^{up})] & \text{above} \
0.3 & \text{within} \
0.3[1 + (Z_{DR}^{low} - Z_{DR})] & \text{below}
\end{cases}
]
2.5 结果与评估
通过 DSD 数据的模拟雷达测量对贝叶斯方法进行测试。根据测量的 DSD 模拟 (Z_H) 和 (Z_{DR}),应用贝叶斯反演公式得到 DSD 参数的反演值,进而计算降水积分变量的均值。结果表明,多数反演的 (R) 值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反演的 (D_m) 比 (R) 更分散,可能是由于 DSD 模型不准确,部分 DSD 不能很好地用伽马分布表示,或者在反演中使用的 (\mu - \Lambda) 关系的 C - G 模型不能准确描述。贝叶斯反演结合 C - G 模型表现良好,降水估计偏差小于 8%,标准差低于 18%。
将反演算法应用于实际的 PRD 数据(KOUN 雷达),与经验单极化和双极化 QPE 结果对比。贝叶斯反演得到的雨率与双极化经验 QPE 结果相似,但在强对流区域,经验单极化估计的雨率高于贝叶斯反演。同时,贝叶斯反演给出的 (\Lambda’) 和 (N_0’) 估计的标准差图像趋势相似,可作为反演置信度的指标。大标准差通常出现在杂波、融化的雪/冰雹或生物散射体污染的区域,导致降水反演的不确定性增大。
通过将反演的雨率和 1 小时降水累积量与原位测量值对比,验证贝叶斯反演结果。结果显示,贝叶斯反演和经验估计器都能给出合理结果,但贝叶斯方法在对流核心区域表现更好,尤其是雷达回波受冰雹污染、(Z_H) 和 (Z_{DR}) 测量值极大的情况。具体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RMSE)见表 1:
| 反演类型 | CHIC | MINC | NINN | SHAW | SPEN | WASH | KFFL |
|---|---|---|---|---|---|---|---|
| 贝叶斯 - 偏差(%) | 27.3 | 2.5 | 8.3 | 7.8 | 15.5 | 10.7 | 10.0 |
| 贝叶斯 - RMSE(%) | 21.0 | 11.5 | 21.7 | 14.7 | 19.6 | 16.4 | 15.5 |
| 经验 (R(Z_H, Z_{DR})) - 偏差(%) | 1.1 | 1.6 | 12.3 | 22.4 | 28.0 | 19.8 | 20.2 |
| 经验 (R(Z_H, Z_{DR})) - RMSE(%) | 17.3 | 26.4 | 33.5 | 29.9 | 33.9 | 34.4 | 33.3 |
| 经验 (R(Z_H)) - 偏差(%) | 35.4 | 48.1 | 48.2 | 49.5 | 44.9 | 48.9 | 50.4 |
| 经验 (R(Z_H)) - RMSE(%) | 80.4 | 103.5 | 106.8 | 72.3 | 56.0 | 95.3 | 92.5 |
贝叶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同时获得估计值和估计误差,可评估反演的可靠性。
2. 考虑并包含测量和模型误差。
3. 利用降水微物理的先验(历史)信息。
4. 无需固定的经验估计器。
2.6 贝叶斯反演流程
graph LR
A[确定DSD参数先验分布] --> B[模拟雷达测量值]
B --> C[计算正向条件PDF]
C --> D[应用贝叶斯公式反演DSD参数]
D --> E[计算降水积分变量均值]
E --> F[与原位测量值对比评估]
3. 变分反演
3.1 现有方法的不足
前面讨论的同时衰减校正和 DSD 反演是确定性方法,未考虑误差影响,可能无法最优利用多参数 PRD,尽管在衰减校正中包含了 DSD 信息。贝叶斯 DSD 反演方法是统计方法,考虑了误差影响,但未考虑衰减和空间天气信息,且不够灵活,难以添加更多观测/约束。
3.2 变分反演的原理与分类
变分方法结合了贝叶斯和同时反演方法的优点,能最优利用所有可用的信息/测量值。仅使用观测值的变分反演称为基于观测的反演,而在分析中包含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预报结果的称为数据同化(DA)方法。
3.3 变分反演的一般公式
变分反演也是一种统计反演,且考虑了状态变量的空间协方差。基于高斯分布误差模型的假设,从贝叶斯理论推导出变分方法的公式。假设状态向量估计 (x) 服从高斯分布,协方差矩阵为 (B),观测向量 (y) 也服从高斯分布,误差协方差为 (R),且分母为常数,则有:
[
-2\ln[p(x | y)] = [y - H(x)]^t R^{-1} [y - H(x)] + [x - x_b]^t B^{-1} [x - x_b] + C
]
其中,(x_b) 是状态向量的平均背景或初始猜测,(H(\cdots)) 是观测算子。最优反演是找到使概率 (p(x | y)) 最大的状态向量,等价于最小化代价函数:
[
J = [x - x_b] B^{-1} [x - x_b] + [y - H(x)]^t R^{-1} [y - H(x)]
]
得到最优解:
[
\hat{x} = x_b + [B^{-1} + H’^t R^{-1} H’]^{-1} H’^t R^{-1} [y - H(x_b)]
]
其中,(H’) 是雅可比算子,是包含正向观测算子 (H) 对状态向量各元素偏导数的矩阵。该变分公式可用于基于观测的反演或基于模型的分析(数据同化)。在数据同化中,(x_b) 表示模型背景;在基于观测的反演中,(x_b) 表示早期的分析迭代,(\hat{x}) 通过迭代求解。一旦定义了误差协方差和正向算子,就可以使用该公式找到状态向量的最优估计。
3.4 从 PRD 进行 DSD 反演的公式
在从极化雷达测量中进行 DSD 反演时,使用之前提到的 C - G 模型,选择 (N_0’ = \log_{10} N_0) 和 (\Lambda) 作为两个状态变量,即 (x = [N_0’, \Lambda]^t)。观测向量为 PRD:(y = [Z_H’, Z_{DR}’, K_{DP}]^t)。定义代价函数 (J(x)) 为:
[
J(x) = J_b(x) + J_{Z_H’}(x) + J_{Z_{DR}’}(x) + J_{K_{DP}}(x)
]
其中:
[
J_b(x) = \frac{1}{2} (x - x_b)^t B^{-1} (x - x_b)
]
[
J_{Z_H’}(x) = \frac{1}{2} [Z_H’ - H_{Z_H’}(x)]^t R_{Z_H’}^{-1} [Z_H’ - H_{Z_H’}(x)]
]
[
J_{Z_{DR}’}(x) = \frac{1}{2} [Z_{DR}’ - H_{Z_{DR}’}(x)]^t R_{Z_{DR}’}^{-1} [Z_{DR}’ - H_{Z_{DR}’}(x)]
]
[
J_{K_{DP}}(x) = \frac{1}{2} [K_{DP} - H_{K_{DP}}(x)]^t R_{K_{DP}}^{-1} [K_{DP} - H_{K_{DP}}(x)]
]
(J_b) 表示背景的贡献,(J_{Z_H’})、(J_{Z_{DR}’}) 和 (J_{K_{DP}}) 分别对应 (Z_H’)、(Z_{DR}’) 和 (K_{DP}) 的测量。
3.5 变分反演流程
graph LR
A[定义状态向量和观测向量] --> B[确定误差协方差和正向算子]
B --> C[初始化状态向量背景值]
C --> D[计算代价函数]
D --> E[迭代求解最优状态向量]
E --> F[得到DSD反演结果]
变分反演方法为从 S - 、C - 和 X - 波段的 PRD((Z_H)、(Z_{DR}) 和 (\Phi_{DP}/K_{DP}))进行二维雨 DSD 反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展示了其在气象雷达极化技术中的适用性。通过结合贝叶斯和同时反演方法的优点,变分反演能够更好地处理误差、利用空间信息和添加更多约束,有望在降水微物理参数反演和定量降水估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变分反演的参数设置,提高反演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及探索在更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应用。
4. 数据同化方法在降水滴谱反演中的应用
4.1 数据同化的概念与作用
数据同化(DA)方法是在变分反演的基础上,将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预报结果纳入分析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融合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报信息,以提高对降水滴谱(DSD)等气象参数的反演精度。与仅基于观测的变分反演相比,数据同化能够利用模型的动态信息,更好地描述大气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准确地反演降水微物理参数。
4.2 数据同化的流程
数据同化的基本流程如下:
1.
模型预报
:使用 NWP 模型进行气象要素的预报,得到预报场。
2.
观测数据收集
:收集气象雷达等设备的观测数据,如 (Z_H)、(Z_{DR})、(\Phi_{DP}/K_{DP}) 等。
3.
分析步骤
:将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报场进行融合,通过变分反演等方法调整模型状态,使其更符合观测数据。这一步骤通常涉及最小化代价函数,以找到最优的状态向量。
4.
更新模型状态
:根据分析结果更新模型的初始条件,然后进行下一轮的预报和分析。
4.3 数据同化在 DSD 反演中的应用示例
以 S - 、C - 和 X - 波段的极化雷达数据为例,数据同化方法可以将这些观测数据与 NWP 模型的预报结果相结合,反演降水 DSD 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初始化
:设置 NWP 模型的初始条件和参数,同时确定观测数据的误差协方差和正向算子。
2.
模型预报
:运行 NWP 模型,得到预报的气象要素场。
3.
观测数据处理
:对雷达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去除噪声和异常值。
4.
分析步骤
:使用变分反演公式(如第 3 节中提到的公式),将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报场进行融合,调整模型状态。
5.
更新模型状态
:根据分析结果更新 NWP 模型的初始条件,然后进行下一轮的预报和分析。
4.4 数据同化的优势与挑战
数据同化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模型信息,提高反演的精度和稳定性。它可以考虑到大气的动态变化和空间相关性,从而更准确地描述降水微物理过程。然而,数据同化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
1.
模型误差
:NWP 模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能会影响数据同化的结果。
2.
观测误差
:雷达观测数据也存在误差,如何准确地估计和处理这些误差是数据同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3.
计算成本
:数据同化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尤其是在处理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和复杂的模型时,计算成本会显著增加。
| 优势 | 挑战 |
|---|---|
| 综合利用观测和模型信息 | 模型误差 |
| 提高反演精度和稳定性 | 观测误差 |
| 考虑大气动态变化和空间相关性 | 计算成本高 |
4.5 数据同化流程示意图
graph LR
A[模型预报] --> B[观测数据收集]
B --> C[分析步骤]
C --> D[更新模型状态]
D --> A
5. 不同反演方法的比较与总结
5.1 不同反演方法的特点
| 反演方法 | 原理 | 优点 | 缺点 |
|---|---|---|---|
| 同时衰减与滴谱反演 | 通过积分方程同时估计衰减和反演 DSD,利用反向递归提高稳定性 | 考虑 DSD 变化,比单独衰减校正更准确 | 未考虑误差影响,正向递归不稳定 |
| 贝叶斯统计反演 | 基于贝叶斯理论,将 DSD 参数和雷达测量视为随机变量 | 考虑测量和模型误差,利用先验信息,可评估反演可靠性 | 未考虑衰减和空间天气信息,不够灵活 |
| 变分反演 | 结合贝叶斯和同时反演方法,考虑状态变量的空间协方差 | 能最优利用所有可用信息,可添加更多约束 | 计算相对复杂 |
| 数据同化 | 将 NWP 模型预报结果与观测数据融合 | 综合利用观测和模型信息,考虑大气动态变化 | 存在模型误差和观测误差,计算成本高 |
5.2 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
- 同时衰减与滴谱反演 :适用于对 DSD 变化较为关注,且衰减影响较大的情况,但对误差要求不高的场景。
- 贝叶斯统计反演 :当测量和模型误差较大,且有一定的先验信息可用时,该方法能提供较为可靠的反演结果。
- 变分反演 :在需要综合利用多参数 PRD,且希望考虑空间相关性和添加更多约束的情况下,变分反演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数据同化 :对于需要考虑大气动态变化,且有 NWP 模型支持的场景,数据同化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演降水微物理参数。
5.3 总结与展望
气象雷达极化技术中的降水滴谱反演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不同方法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在数据同化中可以采用变分反演的方法进行分析步骤,或者在贝叶斯反演中考虑衰减的影响。
未来,随着气象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测数据质量的提高,降水滴谱反演方法有望进一步优化。例如,可以研究更精确的误差模型,提高反演的精度和稳定性;探索在更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应用,如强对流天气、台风等;以及开发更高效的计算算法,降低计算成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降水滴谱反演方法将在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4 不同反演方法选择流程
graph LR
A[关注DSD变化和衰减影响?] -->|是| B[同时衰减与滴谱反演]
A -->|否| C[测量和模型误差大且有先验信息?]
C -->|是| D[贝叶斯统计反演]
C -->|否| E[需要综合利用多参数和空间信息?]
E -->|是| F[变分反演]
E -->|否| G[需要考虑大气动态变化和有NWP模型支持?]
G -->|是| H[数据同化]
G -->|否| I[重新评估需求]
超级会员免费看
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