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CT高压侧低功耗设计

电流传感器高压侧低功耗设计

摘要

传统电流互感器(CT)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新型混合式电流互感器(HOCT)具有明显优势,但仍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高压侧处理系统电源问题。高端处理系统功耗越大,供电环节越复杂,成本也越高;降低高压端处理系统的功耗可有效解决该问题。本文介绍了高压端处理系统的低功耗设计,给出了主要措施,并重点介绍了程序设计。经数据结果验证,本文的设计可使高压端处理系统大幅降低功耗。

关键词 :HOCT;低功耗;MSP430

1. 引言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传统电流互感器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如磁饱和、铁磁共振和涡流效应等。新型光电电流互感器(HOCT)伴随着电子和光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响应时间短、测量范围宽、绝缘性能好、成本低等优点,并且由于高低压侧采用光纤连接,实现了完全的电气隔离,不存在二次开路问题[1‐4]。图1是 HOCT的原理示意图,分为高压端、光纤、低压端和供电部分。在高压端部分,罗氏线圈将被测电流的电磁场转换为电压变化,并传输至高压端处理系统,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光纤转化为光信号传送到低压端处理系统,最终实现继电保护和电能计量应用。高压端处理系统依赖于激光供电系统,低压侧的激光器将高功率激光通过光纤传输至高压端的光伏系统,经光电转换后为高压端处理系统提供电源。

示意图0

目前在高端供电方式中,激光供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但由于成本和技术难度,所能提供的电功率有限[5‐8], ,因此降低高压端处理系统的功耗非常重要。

本文中,高压侧处理系统如图2所示。罗氏线圈为微分工作方式,因此输出电压与被测电流存在90°相位差,需经过积分后才能校正相位。MSP430单片机负责控制MAX1246芯片模块的转换过程。模数转换后,单片机通过串行异步通信方式将数字信号传输出去,该串行异步通信方式可显著降低系统的功耗,此外,图中逆变器的功能具有可塑性。

示意图1

2. 硬件设计方案

2.1. MAX1246

MAX1246(如图)是一种新型的4通道,12位逐次比较型A/D转换器。其特点是低功耗,采样率为133 KSPS,功耗仅为3.6 mW。

示意图2

输入电压范围为 ‐VREF / 2~+ VREF / 2,转换为二进制 000h ~FFFH。相应地,控制字应为 96h。MAX1246 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1) 传送控制字;(2) 转换;(3) 数据。当采样率为133 KSPS时,功耗仅为3.6 mW。

(1) 控制字
启动信号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开始传输控制字96h。具体过程为:在第一个时钟脉冲的上升沿,通过DIN引脚将启动信号输入至移位寄存器,随后在每个时钟脉冲的上升沿依次将控制字96h的其余位移入MAX1246的移位寄存器中。当全部传输完成后,此时SSTRB应为低电平,以启动模数转换过程。

(2) 模数转换
控制字进入模数转换后,经过7.5个周期(包括s),模数转换完成,SSTRB电平变为高电平,向处理器信号表示转换结束。在转换过程中,为避免出错,应选择信号置为高电平。

(3) 输出数据
在所选信号变为低电平后,在时钟信号作用下输出转换结果。具体过程为:第一个时钟信号上升沿将“0”输入DIN,转换结果在第一个下降沿位于DOUT输出;之后每个时钟信号上升沿将“0”输入DIN,下降沿从DOUT再次输出数据位。“0”移入DIN是为了防止工作模式改变最终导致错误。最后,去除其余四个无效的“0”,构成16位ADC结果。

D11 D10 D9 D8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0 0 0 0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无效的“0” 无效的“0” 无效的“0” 无效的“0”

表1. 转换结果格式

2.2 选择微控制器的工作方式

美国TI公司生产的MSP430单片机(如图4所示),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超低功耗16位微处理器。其特点是低功耗[9]。此外,其强大的处理能力足以胜任高压侧板的全部功能。

(1) 选择晶体
为了满足实时数据采集和发送,需要选择晶振固有频率为3.59兆赫兹。

(2) 主时钟频率的选择
主时钟频率即CPU时钟频率,频率越高,系统功耗越大。但为了提高处理速度,主时钟直接采用晶体振荡输入频率。

(3) 辅助时钟频率的选择
辅助Timer_A时钟频率信号。本文中Timer_A的功能包括两个:一是提供中断信号,二是生成发送波特率。当MSP430单片机处于低功耗模式时,向Timer_ A传输频率,使CCR0定时启动MSP430中断;当数据采集完成后,给出Timer_A传输频率信号,使CCR1在传输数据时产生波特率,该过程无需使用高频信号。因此,选择辅助时钟频率为晶振频率的二分频,既可满足需求,又能降低微控制器的功耗。

(4) 选择数据波特率
主要考虑稳定性和实时性。波特率过快会导致数据稳定性不足;过慢则会影响实时性,无法实现实时采样。

(5) 选择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通信可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方式。并行通信是通过多条传输线同时传输一个数据的所有位,其特点是传输过程非常快,主要适用于短距离通信和传输;串行通信是通过同一根传输线,将数据按顺序逐位传输,主要特点是布线简单,通常利用电话或电报线路即可完成通信过程,成本较低。串行通信适用于远距离通信,但缺点是传输速度较慢。串行通信还可分为同步通信方式和异步通信方式两种。其中,异步通信以单个字符作为传输单元,在通信过程中,两个字符之间的间隔不固定,但同一字符内相邻位之间的间隔是固定的。通常在通信距离较远时多采用异步通信方式,本文采用串行异步通信方式来完成数据传输,这种方式可显著降低高压侧处理系统工作的功耗。

2.3 系统的工作过程

使用的微控制器外设模块主要有看门狗定时器(WDT)和Timer_A。其中,Timer_A主要用于控制采样率并生成发送数据波特率,采样率的控制通过CCR0模块实现,CCR0定时唤醒,在低功耗模式下CPU唤醒周期即为采样周期。此外,看门狗定时器可防止程序进入无限循环情况。

(1) 采集数据
系统初始化过程完成后,命令MAX1246开始数据采样。第一步,降低所选信号电平,使MAX1246开始工作。第二步,向SCLK传输脉冲信号,并在每个脉冲信号的上升沿将控制字移入MAX1246的控制字寄存器;控制字传输完成后,等待模拟‐数字转换完成。此时持续判断当前SSTRB电平是否为高,若为高电平,则开始读取完整的转换结果。注意在读取数据过程中,需保持片选信号为低电平,同时发送连续的SCLK脉冲信号,并在脉冲信号的上升沿向DIN提供零信号,在下降沿获取转换结果数据。读取结果时,先读取高位,再依次读取后续各位。当第16个脉冲信号结束时,读取转换结果的工作也随之结束。

(2) 发送数据
发送过程采用先高后低八位八位的方式,通过比较CCR1捕获,功能得以实现。在串行异步方式下,该方式仅需一根光纤,不需要时钟信号,可大幅降低处理系统的功耗。具体的传输过程是:CCR1首先设定固定的波特率信号,每次中断后,再将数据进行移位组合,以控制CCR1下一次跳变的中断。CCR1的每一次跳变对应一位数据的传输,且传输过程从低位开始。每次发送前都有起始位,发送结束后有停止位,并随机空闲,以降低能耗。MSP430单片机在完成采集和发送数据后,将进入低功耗模式休眠,直到CCR0将其再次唤醒。

3. 程序设计

主要有三个程序模块。

控制采样率
工频条件下,每周期设计采样点为32个,因此采样频率为1600 s/s,采样周期为0.625 ms,一般要求电力系统中超过13次的谐波,该采样率可完全满足需求。应用过程如图5所示。

(2) 收集数据
本文中,控制字为96h。模数转换过程完成后,数据将保存在MAX1246寄存器中,等待单片机取出数据。此应用过程如图6所示。

(3) 发送数据
CCR1功能模块用于实现数据发送的波特率,本文中约为57.6千波特/秒,程序设计过程如图7所示,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获取高八位并发送;然后再取低八位发送。

4. 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使系统工作模式处于数据采集和发送持续进行的状态,同时光电开关也在工作,测得的功耗为实际工作时的功耗,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系统的实际功耗低于30毫瓦。

模块 MSP430 MAX1246 HFBR‐1414 总计
功耗 (毫瓦) 0.4 7.8 20 28.2

表2. 消耗明细列表

系统测试结果的精度如表3所示。互相关‐8星等0.5误差限规定的各项要求如表4所示,其表明该系统完全满足0.5星等精度要求的规定。

系统对比 (±%) 系统对比 (±%) 系统对比 (±%) 系统对比 (±%) 角度差(′) 角度差(′) 角度差(′) 角度差(′)
范围 5% 20% 100% 120% 5% 20% 100% 120%
error 0.5536 -0.4494 -0.2363 -0.0391 13.6 3.29 0.350 -1.37

表3. 精度实验结果

precision error(±%) error(±%) error(±%) error(±%) 相位误差 (′) 相位误差 (′) 相位误差 (′) 相位误差 (′)
precision 5% 20% 100% 120% 5% 20% 100% 120%
0.5 1.5 0.75 0.5 0.5 90 45 30 30

表4. OECT的0.5级误差限

电力系统是标准工频50赫兹。根据13次谐波要求的分析,依据采样定理,系统采样频率应至少为1300赫兹,即每个工频采样至少26点。本文中采样频率为1600赫兹,即每个工频采样恰好32点,因此采样率能够满足要求。

5. 最终结论

经过低功耗软硬件设计,最终实验数据表明,在高压侧处理系统的最低功耗控制在30毫瓦以下,实际测量精度达到0.5级标准,同时采样率能够满足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基于Matlab代码实现的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构建了考虑非线性特性的飞行器数学模型,涵盖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方程,实现了三自由度(滚转、俯仰、偏航)的精确模拟。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建模过程、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四轴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机制;同时,该模拟器可用于算法验证、控制器设计与教学实验。;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无人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控制算法开发的研究生和初级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学习与仿真验证;②作为控制器(如PID、LQR、MPC等)设计与测试的仿真平台;③支持无人机控制系统教学与科研项目开发,提升对姿态控制与系统仿真的理解。;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与实现方式,动手运行并调试仿真程序,以加深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过程的理解。同时可扩展为六自由度模型或加入外部干扰以增强仿真真实性。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如何利用DMPC方法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轨迹规划与控制。文中结合Matlab代码实现,详细阐述了DMPC的基本原理、数学建模过程以及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涵盖点对点转移、避障处理、状态约束与通信拓扑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强调算法的分布式特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鲁棒性,适用于多无人机、无人车编队等场景。同时,文档列举了大量相关科研方向与代码资源,展示了DMPC在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电力系统、信号处理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化、控制理论或机器人学基础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智能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优化算法有一定兴趣或研究需求的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轨迹生成与协同控制研究,如无人机集群、无人驾驶车队等;②作为DMPC算法学习与仿真实践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分布式优化与模型预测控制的结合机制;③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算法验证与性能对比。;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DMPC的优化建模、约束处理与信息交互机制;按文档结构逐步学习,同时参考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等相关案例,加深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理解。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